最低端的弱勢
CDM項目產生的CER(核準減排量)需要第三方認證,由聯合國簽發,價格主要根據供求關系來決定。中國企業作為最大的碳資源生產供應方,卻處于碳交易產業鏈的最低端,對于一級市場的定價沒有發言權。朱偉卿指出,目前國際碳市場由于供過于求,是買方市場;此外,西方發達國家對碳排放市場以及碳金融方面的政策研究及制定已經先行,甚至在逐步制定國際通行的規則,而中國在國際規則的制定參與中并不占優勢。因此,中國企業為了避免陷阱、降低風險,大多會選擇買方預付款開發項目,這也意味著企業面臨的最大風險就是把項目“嫁錯郎”。
目前,由于全球經濟下滑,二級市場CER價格跌至4歐元/噸,已較一年多前縮水四分之三。這導致諸多買家紛紛“毀約”,項目業主無法按合同如期交付減排量并拿到錢。目前,中國諸多CDM項目已經面臨此問題。倪軍指出,買家認為自己按照合同并沒有違約,這其實還是存在信息不對稱的問題。因為,買家在與業主簽訂的ERPA(《減排量買賣協議》)中所說的交付減排量,指的是EB簽發后轉移到買家在EB的賬戶后才算是交付完成的;現在的情況是項目雖然已經簽發,但減排量還沒有轉移到買家賬戶,所以買家要求重談價格、制訂浮動價的做法并沒有違約。倪軍說,早期在簽合同時業主和第三方咨詢機構都沒有意識到這類概念差異,因此諸多項目遭遇類似問題。
還有一種“違約”情況則是第三方已經在做項目核查、準備去做簽發了,買家要求重談價格,遭到業主拒絕后則會要求第三方暫停項目甚至撤下項目,因為第一次核查大多為買家委托第三方完成,由此逼迫業主談判,但該行為就簽訂的合同條款而言,也沒有違約。
事實上,中國的項目業主在市場下行時控制風險和消除風險的力量很弱,無論采取商業談判的方式還是走法律途徑,都處于劣勢。業內人士指出,連具有國資背景的電力企業在與買家談判時都處于劣勢,更別提那些小水電項目的業主了。如果采取法律途徑,則面臨著訴訟難的問題,因為雙方協議中約定需參照國外的法律,仲裁地也在第三國,大多數中國企業是無力去打一場跨國官司的。
據悉,目前多家項目業主正在尋求國家發改委的支持,但業內人士對此并不看好。盡管發改委為了保護項目業主而制定了碳交易的基準價格,如風電單價為10.5歐元,水電單價為8歐元,但后期碳交易則為兩家企業的商業行為,而且買家的企業注冊和賬戶均在國外,發改委也愛莫能助。
面對買家的“毀約”,有的業主持觀望態度,有的則妥協了,畢竟相對于低成本的投入而言,能賣出去就多少有點收益。一位業內人士透露,目前有的業主甚至對市場價格的百分之三四十都接受。該人士進一步指出,中國項目業主基于各自身份的差異和利益考慮,更難結成價格聯盟。有些項目業主具有國企央企背景,對這部分收益多少無所謂,而中小業主尤其小水電項目業主很看重這部分收益,但后者勢單力薄。
作為中間橋梁的第三方咨詢機構,倪軍表示也是盡量撮合雙方達成妥協,但他直言有些買家很不道德,業主剛被說服同意賣家的價格,后者卻又反悔再給出更低的價格。資本本身就是不講道德的。目前活躍在一級市場的買家是以碳基金、投行和游資為主的投資機構,真正終端企業買家則大都在二級市場采購。
倪軍表示,由于國內缺乏相關支持的政策、制度和法律,中國企業只能進行項目級別的碳交易,相對于投資機構把項目打包后再拿到二級市場交易,個別項目在二級市場上交易會存在制度和操作上的雙重問題。
曙光隱現
全球碳交易價格跌入歷史低點之際,去年11月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十七次締約方大會在南非德班召開,會上日本、加拿大和美國拒絕接受京都協議第二承諾期,嚴重影響了碳市場的需求及流動性。好在聯合國決策委員會順利通過京都協議延遲計劃至2015年,這在一定意義上保證了碳市場的流動性。朱偉卿認為,這意味著在各方努力下,中國企業能夠在2015年前保證其收益。據悉,中國目前占EB已簽發項目量的60%。
部分業內人士甚至預 測2012年碳交易價格將上漲。湖南省CDM項目服務中心張漢文分析了以下幾個原因:德班會議明確簽約的發達國家于今年5月1日前提交各自的量化減排承諾,2012年后市場需求將更明確;從2013年1月1日起,歐盟排放權交易規定不得使用來自HFC23項目和N2O項目產生的CERs,根據聯合國環境署的CER簽發數據表,市場上CER供應量將減少68%;歐盟內部正在討論將2020年溫室氣體整體減排目標從20%無條件提升到30%,減排量需求有可能大幅提升;歐洲航空公司買進碳配額應對歐盟碳交易計劃及航空碳稅;2012年后歐盟收緊大部分配額的拍賣,暫停發放14億歐元額度的免費配額,此舉或可將創下歷史新低的碳價抬高20%。
不過,朱偉卿仍然建議中國企業隨時關注國內政府和國外主要碳市場的動向,需要根據項目情況早日做好準備。2015年將給各國一個足夠的緩沖期重新考慮全球交易體系,在形態上可能轉變至兩個國家的雙邊交易體系、多個國家或區域性的交易體系,以及本國交易體系。據稱,中國已經與日本在商討碳排放權的雙邊協議。此外,今年1月,國家發改委宣布同意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重慶市、湖北省、廣東省及深圳市開展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對于中國企業而言,只有國內碳交易市場真正啟動了,才能食得最豐厚的那塊利潤。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