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某和兩輛車的司機接上頭,按朋友的吩咐把他們攔在鎮口,沒想卻等來了公安刑警的警車。
被抓后的楊某一問三不知,辦案刑警告訴記者,楊某背后應該有一個組織在幕后操縱,他們把一個走私、運輸、加工、銷售流程截開好多段,彼此互不通信,而由專人負責雙向聯絡,形成一個隱蔽性非常強的流通渠道。
經過追查,一條走私、轉運舊服裝的路徑漸漸清晰。
據陸豐市打私辦負責人介紹,這些舊服裝主要在日本、韓國、臺灣、香港等國家和地區收集,經香港轉運越南,之后進入廣西,從陸路運到廣州,再進入陸豐碣石地區的城鄉結合部,經當地群眾加工翻新后,販賣到四川、湖南、河北等地。
在這背后,可能有一些組織在幕后操縱,通過電話、網絡等現代通訊手段,將貨棧、貨車司機、碣石經營戶、銷售人員等環節緊密連接在一起,形成一個巨大的非法經營利益鏈。
查處存在較大難度
舊服裝加工經營或隱于正規店鋪,或在居民家中交易
記者在采訪后發現,碣石地區非法經營舊服裝久打不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當地群眾的牟利動機,也有部分基層單位和干部責任意識不強,打擊力度不夠大。
10月22日,為清拆一個儲存“洋垃圾”的大倉庫,陸豐出動各有關部門800多人,才將這里的288間、近1萬平方米違章建筑全部拆除。
在當地電視臺拍下的一段視頻中可見,一些群眾甚至向清拆人員投擲石塊,致使不少民警當場受傷。
據統計,2008年以來,陸豐在碣石共組織了16次大型和近百次小型專項突擊行動,收繳并銷毀舊服裝4866捆。
然而,非法經營舊服裝就像碣石身上的“毒瘤”,屢鏟不絕。
曾多次帶隊執法的碣石鎮綜治辦負責人告訴記者,一些經營戶開的是正規店鋪,將舊服裝隱蔽其中;而大部分經營戶是直接在家中交易,查處難度非常大。而且,進入碣石的大路就有6條,小路更多,受到禁止公路“三亂”的限制,執法人員不能上路執法,在沒有證據的情況下,只能任由“洋垃圾”進出。
“我們現在打的是這條鏈條的末端,成本高,難度大,而且治標不治本。即使把碣石管好了,而‘洋垃圾’流入境內的源頭沒有管住,還是會流到別的地方。”陸豐市委書記陳增新說。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