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良好機制是關鍵
據悉,目前我國污泥處理處置的形勢也相當可謂嚴峻。“到現在為止,我國絕大多數的污泥還沒有得到安全處置。”泥客莊主表示。
北京市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副院長張韻在其論文中提到,“十二五”期間,我國將完成新增污水集中處理能力1500萬立方米/年,以新增污水處理量運行負荷率為75%以及污泥(含水率80%)占污水質量比例為0.6‰計算,“十二五”期間污泥產量將以246萬立方米/年的速度遞增。但總體而言,我國目前污泥處理處置的資源化利用率較低。數據顯示,以含水率80%計,全國年污泥總產水量已經臨近3000萬噸,但到目前為止,國內污水處理廠污泥處理處 置 達 到 安 全 化 的 比 例 不 超 過20%。這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響了整個污水處理產業的發展效率。
針對“十二五”期間巨大的污泥處理市場,專家們普遍表示,當務之急要加強政府的高效監管,建立相關的行業監督度和信息公開制度,完善相應的標準體系等,促其健康有序的發展。
盤雨宏指出,要解決污泥處理處置中的系列問題,政府的高效監管是關鍵。政府應加強污泥處理處置的管理、監控與社會宣傳,在標準上應該注重體系的建立,同時應公開相應信息。另外,任何產業發展初期,獎懲手段的利用都較為高效,應嘗試在污泥處理處置市場的運用這一舉措。
“泥客莊主”也認為,建立相關的行業監督制度和信息公開是解決之道。
他表示,解決我們環保業的問題要靠政策,是對人心的法律約束。一方面是要行政透明,在廢棄物處理方面,建立類似的行政透明機制。另一方面則是要建立社會監督、行業監督和責任追究機制。“環保門檻必須提高,而提高門檻的最簡單做法就是讓已建成環保項目的運行受到監督。”最后,是要實現污泥處理處置項目的信息公開,包括項目的處理量、處置量、處理費用以及污泥處置后的去向,讓公眾有充分的知情權。
他說,制度的建立需要時日,但從業者以治理污染為名、行擴大污染之實的偽環保必須停止。
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環境修復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生態學會污染生態專業委員會主任陳同斌表示,信息公開可以避免很多問題。但如何保證公開數據的真實性,這需要相關部門下工夫。
陳同斌強調,還要完善相應的標準體系。如今國內標準不健全且實施不到位,包括運行監管、工程設計等方面標準缺失。同時要加強監管,提高行業門檻,必須有些硬性指標,要有相應的資質評定,并建立合理的獎懲制度和責任追究制度。在技術和工程上要把好關。包括技術的選擇、施工要求和運營上的監管,國家還需要有好的示范工程。
陳同斌說:“污泥處理處置行業的良好發展取決于政府的決心和機制的設置,機制做得好,兩三年時間行業就能得到健康發展,機制不好的話,再過十幾年還是不行。”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