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內戰”引發的中國稀土之殤
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稀土就是中國重要的出口產品。
由于中國的稀土采選沒有環保成本,加之中國人力成本低廉,中國的稀土價格在國際市場上相當有“競爭力”,在上世紀80年代中期,曾經“獨步世界”的稀土生產第一大國—美國的稀土產品在相當低廉的中國稀土的沖擊下,也不得不“逐漸關停”,2002年美國關停其境內所有的稀土開采礦山,2005年中國的稀土產量占世界總產量的95%以上,并滿足著全球97%左右的世界稀土需求,中國稀土“獨霸全球”。
然而在著“獨霸全球”的背后,卻是令人心酸的稀土“白菜價”、惡劣的環境破壞及微薄的利潤。正是由于沒有嚴格的政府監管,嚴格的環保準入,在利潤的驅使下,各地稀土濫采濫挖現象相當嚴重,而為了獲得市場,各稀土開采商更是頻頻開打“價格戰”,而這種通過價格競爭獲得稀土出口微薄利潤的稀土“內戰”,造成了中國稀土資源的極度浪費。
而與此同時,獲得大量廉價中國稀土的美國、日本、德國等稀土消費大國,除了用于稀土材料的研發與應用之外,還大量的囤積來自中國的稀土,同時不斷的延伸稀土產業鏈,提高稀土材料產品的高附加值,并出口到中國。
而中國卻因為稀土原材料的獲取“太容易”了,中國的稀土技術與稀土材料研發與應用,卻仍只停留在稀土的冶煉與分離等中低端的技術層面,在更高端的稀土材料研發與應用上,卻遠遠的落后于美國、日本、德國等稀土技術強國,并不得不高價從這些國家引進并不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稀土材料的生產設備,購買這些生產設備所必須的零部件及高端稀土材料用于生產。這不能不說是中國稀土的“杯具”。
而這則是中國稀土“內戰”引發的稀土之殤。
求治中國稀土之殤
作為正常的經貿往來,日本加大對中國稀土產業的投資,中國是持歡迎態度的,但是如果日本以稀土冶煉與分離項目冶煉加工并出口稀土氧化物或是稀土合金這樣的方式來掠奪中國的稀土資源,中國政府則由責任出臺相關政策堵住這個政策的“漏洞”。
而如果日本愿意以技術換資源的方式,實施稀土新材料研發與生產等有利于提升中國稀土研發與應用水平、拓展中國稀土產業鏈及提高中國稀土高附加值的項目,中國政策當然也有責任出臺相應的政策,鼓勵這種項目在中國的發展。
然而,現實卻是,日本目前主要是以低端的稀土冶煉與分離項目為合資發展的主要方向,并主要以低端的稀土氧化物或稀土合金出口的方式作為其合資的主要目的。而在富有稀土資源的各地地方政府,卻目光“短視”,盯著眼前的項目帶來的財政稅收,放任日資在中國對中國稀土資源的變相掠奪。
中國政府自2009年推行稀土整合政策以來,除了具有較好產業基礎的北方稀土為包鋼稀土“一統天下”之外,包括內蒙古、江西、廣東等稀土資源富有聚集區的稀土整合仍“舉步維艱”,中國稀土濫采濫挖的現象仍屢禁不絕,外資更通過合資的方式變相的掠奪著中國的稀土資源,凡此種種,卻沒有根本的改變。
求治中國的稀土之殤,“生硬”的行政稀土整合顯然是難以“湊效”的,應加強對中國稀土的立法,從提高稀土準入門檻、強化稀土環保投入、加強對稀土濫采濫挖的打擊及懲罰力度、收歸稀土冶煉與分離項目審批權、加快清理外資變相掠奪中國稀土資源的低端的稀土冶煉與分離項目,同時通過財稅政策鼓勵發展高端稀土新材料的研發與生產項目,重獎稀土新材料的研發等舉措,方是根治中國稀土之殤的“良方”。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