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一掃用手機瀏覽
一是環境科技創新體系。其主要任務是開展環保新道路的理論創新、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要大力加強基礎研究、高新技術研究和公益性管理技術研究,形成完備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環境科技創新體系。在環境問題診斷、環境現狀評價、環境變化趨勢預測以及區域性重大環境問題解決方面,形成較強的科技支撐能力。提出適應全球變化的環境保護理論,為全球環境履約提供技術途徑和技術方案。形成一支創新能力強、素質高、結構合理的由高校、中科院和環保公益性科研院所等組成的、穩定的科研隊伍。完善以企業為主體、基于市場的技術研發推廣和示范體系。通過建設中國特色的環境科技創新體系,為環境保護參與國家社會經濟綜合決策和實現國家環境保護目標提供強有力的科技保障。
二是環保標準規范體系。其主要任務是建立健全與探索環保新道路相適應的技術法規體系,為監督執法和環境管理提供技術保障。要進一步明確各類環保標準的法律屬性,實現責權統一。按照科學性、系統性、適用性的要求,加快建立比較完備的環保標準體系,初步建立國家環境基準體系,完善與環境質量標準和排放標準實施配套的標準支撐體系,強化環保標準在環境管理中的核心地位。樹立環境質量達標作為國家環境管理體系核心的思想,加強環境標準工作。環境質量標準要集中體現國家環境保護目標,污染物排放標準要具有中國特色,同時加強區域、流域和地方環境標準的制定,促進環境質量的改進。
三是環境技術管理體系。其主要任務是以解決環境管理制度實施缺乏技術支撐問題、提高環境管理有效性為目標,建立起科學、有效的、與我國環境管理相適應的環境技術管理體系,增強環境技術創新能力和對環境管理的技術支撐能力,促進環境質量的改善。重點建設與環境標準配套的符合我國國情的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術導則;與科技創新體系配套的技術評估體系和技術示范機制。為污染源穩定達標排放、污染物總量削減、節能減排和環境保護目標的實現提供可靠的技術保障。借鑒國外經驗,突出以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術為基礎保護環境的戰略思想,推動技術進步和產業發展。
四是環保產業培育體系。其主要任務是構建符合環境保護要求的環保產業培育體系,為環保事業提供物質保障。環保產業在國民經濟中所占比例進一步增加,環保產業總體規模和技術水平接近歐美、日本等環保產業發達國家同期水平,我國成為自主創新能力較強的環保產業大國。環境服務體系基本形成,環境服務業收入達到環保產業總收入的50%以上;重大裝備國產化率達到90%以上;產業集中度進一步提高,大中型企業和企業集團在幾個主要領域的貢獻率達到60%—80%,成為世界上環保產品與服務貿易重要出口國。實施國家環保產業重大技術與裝備創新工程計劃,最佳可行技術示范、推廣計劃和國際合作計劃,全面振興我國環保產業,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堅實的產業支撐。
按照上述要求和部署,“十二五”期間,要重點開展以下工作:
一是大力實施污染物科技減排工程,不斷挖掘減排潛力,確保全面實現減排目標。進一步推動并提升結構、工程和管理減排的科技含量,不斷提高技術進步在污染減排中的貢獻率,最大限度控制生產過程中的污染物和環境隱患。要爭取在國家科技計劃中,安排一批污染減排重大技術項目,攻克一批減排關鍵和共性技術,重點研究污染物源頭控制的工業鏈的連接技術、新興污染物源頭控制的生態工業關鍵鏈接技術、新型污染物的源解析理論和技術,構建污染物減排的清潔生產和生態工業理論技術體系和科研平臺,開展新型污染物遷移轉化過程模擬和環境風險評價,開展污染物減排關鍵技術的集成研究和實驗連續驗證,建設污染物減排綜合性國家級科研平臺包括自主創新的基地,形成污染物治理的平臺。加快組建一批國家環保重點實驗室和工程技術中心,推動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相結合的節能減排技術創新與成果轉化體系,實施一批節能減排重點行業共性、關鍵技術及重大技術裝備產業化示范項目。
二是加快實施水體污染控制與治理科技重大專項,不斷突破技術瓶頸,讓江河湖泊休養生息,保持無限生機。要嚴格按照國務院審議通過的水專項實施方案,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原則,進一步突出重點,圍繞“三河三湖”、松花江、三峽水庫等重點流域開展工作,重點突破流域“減負修復”關鍵技術,區域飲用水安全保障技術,水質監控預警“業務化”運行技術;自主研發水污染治理技術、成套工藝與裝備,引導和培育戰略型環保新興產業,基本建立流域水污染治理技術和水環境管理技術體系,支撐示范流域水質明顯改善和保障飲用水安全。要加強流域頂層設計,體現“一湖一策”、“一河一策”設計思想。要加強專項任務與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規劃和重大污染治理工程的銜接。要突出標志性成果產出和重大關鍵技術突破。要創新專項管理體制機制,調動地方政府的積極性。
三是積極推進重點領域科技專項,盡快提出解決方案,不斷改善重點區域地域環境質量。要開展大氣污染控制科技專項研究,闡明重點地區和城市大氣污染與成因,研發常規和有毒空氣污染物排放控制技術,建立區域大氣環境質量綜合調控方法,提出我國重點地區和城市大氣污染控制技術與對策,確保重點地區和城市大氣環境質量的改善。要積極開展土壤污染防治科技專項研究,初步建立適合我國國情的有機物、重金屬等污染土壤修復實用技術體系,形成若干解決不同地域農村環境問題的成套技術,逐步改善土壤環境質量,維護土壤環境安全,保障農產品質量和人體健康。要積極開展環境基準科技專項研究,初步建立適合我國國情的環境基準體系;初步形成污染物排放(控制)和環境質量標準的制定方法和技術規范;完善我國環境監測評估、環境執法等相關配套標準和技術規范。
四是發布一批急需的環境標準,不斷提高準入門檻,為監督執法和環境管理提供技術依據和保障。按照科學性、系統性、適用性的要求,實現標準由數量增長型向質量管理型轉變,建立環境管理急需的標準簇,完成對空氣、水、土、噪聲等主要環境質量標準的評估和修訂工作;建立科學的環境質量評價體系和應急性評價方法;初步建立與標準相配套的環境基準數據庫;完成對污染物排放標準總體執行情況的評估;完成若干重點行業污染物排放標準的制修訂工作;制定重點流域和區域的污染物排放標準。要圍繞同一環境問題,配套出臺各類相關標準,形成解決項目環境問題的標準組合(標準簇),形成層次分明、協同支撐、相互配合的系列環境保護標準,為環境管理提供支撐。特別是盡快形成主要污染物總量控制、重金屬、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環境風險控制等系列標準。
五是積極推進環境與健康行動計劃,保障人民群眾健康,引領環境管理方向。針對可能對健康造成嚴重損害的污染物質進行嚴格的管理和控制,通過制定污染物優先控制名錄,嚴格環境準入和相關標準體系建設,加強環境監測和污染控制,開展有效的疾病發生情況監測和跟蹤等措施,防范環境與健康風險,并使已經發生的環境與健康問題得到有效控制和解決。全面建立環境與健康工作協作機制,制定促進環境與健康工作協調開展的相關制度和環境污染健康危害風險評估制度;完成對現有環境與健康相關法律法規及標準的綜合評估,提出法律法規及標準體系建設的需求;完成國家環境與健康現狀調查及對環境與健康監測網絡實施方案的研究論證;加強環境污染與健康安全評估科學研究。
六是穩步實施氣候與污染協同控制計劃,增強應對能力,為樹立我國負責任環境大國形象提供支撐。進行空氣污染和氣候變化的氣溶膠—云—氣候變化相互作用的研究并發展氣候模式(全球和區域模式)與空氣污染模式相互耦合與嵌套的集合模式系統。在空間尺度上從全球—中國—大城市(群),在時間尺度上從季—月—周—天,建立耦合的空氣污染和氣候變化風險評估系統,為建立中國中長期空氣污染及其環境和氣候影響的業務預報提供科學基礎和支持。根據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關系以及未來情景預測,提供對社會和經濟部門影響的后果和嚴重性評估。開展將氣候變化因素納入環評指標的相關研究,在此基礎上考慮制定新的環評指南,將氣候變化問題納入其中。要在規劃環評中考慮將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作為一個評價指標。在項目環評中,除了考察建設項目帶來的溫室氣體排放之外,還應該根據未來氣候變化情景修改建設項目的設計參數,適應氣候變化。制定相關環境經濟政策時要對二氧化碳予以考慮,運用經濟手段達到節能減排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多贏效果。
七是以環保服務業為龍頭,大力發展環保產業,為環保事業長遠發展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盡快出臺《環境污染治理設施管理條例》。在環境影響評價、環評審批、治污方案審查中,強化對治污工藝參數、設備材質、自動控制、環保投資等技術經濟評價力度,加大對治污設施建設內容的前置性審查力度。在“三同時”和環保工程驗收中,增加對治理技術的采用及落實情況的評價和審查,要從工程設施性能、工藝水平、主要配套設備等方面對工程設施進行符合性檢查。定期制定《限制和淘汰應用的環保技術產品目錄》,對環保產業實施宏觀調控。制定《環保市場誠信行為信息管理辦法》,建立市場中各方主體不良行為認定標準,建立環保企業誠信制度體系,建設產業信息平臺,做好產業信息公開。大力推進環境治理設施的專業化、社會化運營服務。在具備相對壟斷性、社會資源投入較大、環境安全敏感行業(如脫硫脫硝、區域性危險廢物處置、重金屬廢水處理等),試點強制實施設計建設運營一體化經營。大力發展環境咨詢服務,積極推進政府環境服務外包。優先發展生產服務性和知識密集型服務業。
三、多措并舉,為加快構建科技支撐體系提供有力保障
當前,我國環保事業正處于加速壯大發展的時期,環境科技已進入歷史上最好的發展時期。為了全面加強環境科技工作,更好發揮環境科技在探索環保新道路征途中的引領與支撐作用,需要從科學決策、加大投入、深化改革、人才培養和統一戰線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采取切實措施,為構建環境科技支撐體系提供有力保障。
(一)切實提高科學決策水平。各級環保部門要充分認識環境科技在環保工作“整盤棋”中的突出作用,將環境決策建立在充分的科學研究和技術支撐基礎之上。要切實加強對環境科技工作的組織領導,堅持把推動科技進步和創新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途徑,堅持走高科技含量的環保新道路,用科技進步降低經濟發展的環境代價、優化經濟發展的整體質量、促進經濟總量的綠色增長、減少自然資源的過度消耗、增強可持續發展的環境支撐。具體來說,就是各級領導班子在制定環保工作總體思路的過程中要優先考慮環保科技的引領與支撐作用,用好專家咨詢機構,自始至終貫徹崇尚科學、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理念思想,高度重視科學技術對重大決策的支撐作用,專門研究環保科技發展的整體規劃及落實措施,切實做到并用好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的這把“尖刀”。
(二)繼續加大投入力度。科技投資是戰略性投資,要舍得在科技上花錢,在科技上的投入再怎么多都不過。雖然“十一五”期間,環保科技方面的投資發生了質的飛躍,環保科技的產出實現了全方位的突破,但“十二五”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資源環境瓶頸更加突出,“優質廉價”的減排資本已基本用完,進入了邊界成本逐步遞增的新階段,打破固有“成本鎖定”效應必須要靠科技。因此,在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要充分發揮我國社會主義制度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政治優勢,不斷加大環境科技的投入力度,努力避免出現環保投資占GDP比重波動大、隨機性較強的現象,積極構建穩定、約束性、制度性的環保科技投融資渠道,充分發揮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引導作用,高度重視企業及社會各界的力量,全面提高環保科技經費使用效益,顯著提升環保科技進步和創新對提高生態文明水平的貢獻率。
(三)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科技體制改革是更好引領和支撐環保新道路的動力和源泉。深化科技體制改革要重點做好4個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圍繞主題、主線、新要求,建立健全環保科技決策機制和宏觀協調機制,促進全社會環境科技資源的高效配置和綜合集成,促進科研布局和結構調整;二是要加快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環境技術創新體系,使企業真正成為研究開發投入的主體、技術創新活動的主體、創新成果應用的主體,全面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加快適用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三是要建立環境科技的區域創新體系,在區域層次上集聚和整合各類創新要素,鼓勵國家優勢科研單位多學科交叉,加強環保科研院所與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高等院校、地方科研院所的緊密協作,加快構建針對區域性、流域性重大環境問題的國家級科研機構;四是要建立環保產業與環境保護協調發展機制,加強環境科技中介服務,強化市場監管,引導環保產業健康發展。
(四)創新人才隊伍建設。“天地萬物,唯人可貴。”發展環境科技,關鍵在人才,尤其是創新型科技人才。要創新人才培養體系,用科學合理的方法評價人才,加強全球范圍拔尖環境人才引進工作,大力培養造就具有世界科研前沿水平的高級專家、高層次科技領軍人才,注重培養一線創新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要確立人才優先發展戰略布局,以高層次人才、高技能人才為重點,統籌推進人才隊伍建設,培養造就規模宏大、結構優化、布局合理、素質優良的環境科技人才隊伍。要鼓勵自主探索,發揚學術民主,提倡學術爭鳴,使一切創新想法得到尊重、一切創新舉措得到支持、一切創新才能得到發揮、一切創新成果得到肯定。要完善環境科技人才的激勵和保障政策,堅持用事業凝聚人才,用感情留住人才,用待遇吸引人才,促進人才交流,從項目、經費、工作條件、生活待遇等方面完善相關措施和辦法,采取多種形式,吸引、留住和用好優秀環境科技人才。
(五)夯實環保“統一戰線”。空氣不分國界,污染可以跨界,保護環境是全世界永恒的追求,是全人類的崇高偉業。乘第六次全國環保大會的春風,國家環境咨詢委和環境保護部科技委應運而生,揚起了構建環保“統一戰線”的風帆,廣聚了國內環保領域的頂級專家,建立了環境科技的國家級智庫,為中國環保事業的快速發展和重大決策發揮了關鍵科技支撐作用。今后,我們要在繼續積累和發揮專家智庫資源的基礎上,以更高的國際視野、海納百川的胸懷,廣泛吸收和團結國內外一切可以團結的環保力量,共同參與到中國環保事業中,把環境科技作為橋梁和紐帶,通過國際環境科技交流與合作,積極借用國際優勢力量,通過環境科普開展全民總動員,結成最廣泛的環保“統一戰線”,努力營造有利于生態文明建設的良好社會氛圍,齊心協力地為積極探索環保新道路貢獻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