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7日上午11時,北海分局接到在蓬萊19-3油田巡視的海監22船報告:C平臺及附近海域發現大量溢油。隨后康菲公司報告,蓬萊19-3油田C平臺C20井在鉆井作業中發生小型井涌事故。
此間,北海分局就排查溢油點、停止回注、減輕地層壓力等控制和切斷溢油源的措施、圍控處置海上溢油、掌握溢油對海洋生態環境的影響。
B平臺采取減壓措施后,溢油于6月19日得到基本控制;C平臺采取水泥封井措施后,于6月21日得到基本控制。
為何漏油一個月“油”才露出水面
B平臺海底溢油在我國尚屬首次出現,需深入分析
為什么事故發生一個月后,海洋局才通報相關情況?
對此,李曉明表示,這次發生溢油的原因很復雜,監測數據的采集、污染面積的判斷、事故原因的分析等,不可能在較短的時間內得到準確的結論,需要一定的時間。
特別是這次污染事故,由多種因素導致。而且B平臺的海底溢油類型在我國尚屬首次出現,需要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國家海洋局目前初步獲得了調查數據和結論,因此召開新聞發布會通報情況。
在此之前,國家海洋局已經將相關情況,及時通報了國家相關部門,以及山東、河北、遼寧,天津等地。
康菲公司為何未披露信息
國家海洋局6月中旬約見康菲公司負責人,曾要求公布信息
此次事件中,康菲公司和中海油一直沒有公開發布相關信息,這也成為媒體質疑的焦點。
李曉明說,國家海洋局曾經向康菲公司提出過相關的建議。6月16日約見康菲公司負責人時,向他們提出過“是否已對公眾披露”。他們說沒有。“我說你們應該講,你們污染了我國的海洋,應該向公眾公布。”
“康菲石油的做法讓人震驚,并無法容忍,違背了企業責任和國際通行法則。”公共環境研究中心主任馬軍對媒體表示。馬軍認為,由于我國長期以來對于環境訴訟的限制,并長了企業瞞報和不負責任的態度。
若是同樣的漏油事故發生在美國,康菲石油可能會第一時間主動披露信息,因為按照美國有關法律,若是企業未及時通報,將會受嚴懲。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