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不信。工人也不理解,但不理解也得執行,我是老板。同時,我還是工程師、設計師,也和工人一起干活?!?/p>
京華時報:用了多長時間把這個島建成了你想要的樣子?
朱仁民:1992年回國,我就上島開始踏勘了,一直到現在還在建。后來,我為蓮花島雕刻了500羅漢,建了一個藝術廣場、一個紀念館。前年還做規劃,打算建一個船博物館、一個海洋藝術館。島上現在建成的500羅漢,姿態各異,設計依據當地漁民形象,采用福建花崗巖雕刻。此外,島上的所有建筑,全用當地民居元素解構成當今世界時尚的建筑。房頂的瓦,也是在倒閉的民居揀來的。這些建筑,現在成了許多國家的教學范例。
京華時報:開發一個無人島,水、電、煤、氣、交通等問題怎么解決?
朱仁民:我建島有個總體思想,就是要保護“臥佛”輪廓線,保護小島原生態。我在島上設計了水、電、暖、消防、通訊線路,請國內外專家做雷擊、地震、海嘯、臺風、風洞、耐腐試驗。那時候什么都不全,光采辦各類材料,我就來去杭州幾百趟。沒日沒夜地構思、設計、夯泥、鑿石、吊運、安裝,兩年之間,光各類圖紙數據就堆了半個面包車。
在孤島上搞建設,成本比陸地上要大十幾倍。一開始,沒碼頭、航線,報批也難,我就借用別人的碼頭。島上用的淡水,也靠船一點點運上去。電是從碼頭處接的,需要鋪設海底電纜,成本很高。
京華時報:買島投資很大,怎么應對海嘯等極端自然災害?
朱仁民:買島要有風險意識。前提是要充分了解島的地容地貌、天氣狀況,對海嘯、地震、臺風等毀滅性的自然災害要預先做好規劃設計及防護措施。
京華時報:開發時,你怎樣保護海島的原生態?
朱仁民:在施工中,我要求工人不損傷島上一根草。因為我買下這個島,就是要保護它的原生態。
京華時報:不傷島上一根草,聽起來讓人難以置信。
朱仁民:很多人都不信。工人也不理解,但不理解也得執行,我是老板。同時,我還是工程師、設計師,也和工人一起干活。
當時,我所有的施工全是靠人力、靠雙手。施工中,我全程帶著工人干,材料的運輸,是用造長城、造金字塔的最原始辦法——用土堆、用圓木滾運到指定地點??梢哉f,島上的一草一木、一山一石,都保持著礁岸間土生土長的原始形態。
【立了“永久免費參觀”的牌子,誰都可以上島。但令我心痛的是,有些游客上島后隨手扔垃圾,還有的把佛像的手指腳趾也弄壞了?!?/p>
京華時報:開發這個海島,前后共投入了多少資金?這些資金從哪里來?
朱仁民:總共花了三五千萬吧。國內第一家景觀設計事務所是我辦的,我還有很多公司,我的團隊每年完成10億到20億的工程量。賺來的錢,除了經營這個海島,還在沙漠里建了濕地公園等。
京華時報:你的海島,什么人可以上去?
朱仁民:我認為,我是個給藝術打工的民工。蓮花島是我的一個藝術作品,融合了我在繪畫、建筑、園藝、雕塑等方面的藝術心思。島建好后,立上了“永久免費參觀”的牌子,我就出去繼續賺錢養護島。有時間了,(我)也會邀請一些窮藝術家們到島上,供他們免費吃住,并進行藝術創作。
立了“永久免費參觀”的牌子后,誰都可以上島游覽參觀。但令我心痛的是,有些游客上島后會隨手扔果皮垃圾,還有的把佛像的手指腳趾也弄壞了。我不得不派人跟著,隨時提醒他們,并撿回他們扔的垃圾。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