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述說法分別得到了相關企業的驗證。無錫尚德太陽電力有限公司公關經理張建敏告訴《中國能源報》記者,目前的多晶硅、硅片價格上漲是正常的零售市場短期波動,對像他們這樣簽長期訂單的公司而言影響不大。
然而,一家規模較小的光伏制造企業負責人則對本報表示,受最近多晶硅價格大漲影響,該企業盈利空間被嚴重壓縮,目前正在考慮轉產。
宋亮對此次多晶硅漲價持樂觀態度。“從全局看,這次漲價更有利于促進整個產業的健康發展。”宋亮表示,漲價會迫使部分中小企業退出光伏市場,光伏產業整合將加速,整個產業也將加快提高技術水平和擴大生產規模,從而達到提高我國光伏產品附加值、降低生產成本,進而增強我國光伏產品國際競爭力的目的。
光伏組件企業何以應對雙重壓力?
在這個萬物復蘇的春天里,部分國內光伏電池組件企業卻難以嗅到生機盎然的氣息。
某國內知名光伏組件企業內部人士坦言,如果多晶硅價格持續長期上漲的話,即便是簽訂的長期供貨合同,也將面臨上調供貨價格的風險。
彭博新能源財務公司新近公告顯示,3月份多晶硅電池的均價為1.25美元/瓦,比去年12月下降了9.4%。上游是多晶硅原料價格的連續攀升,下游是多晶硅電池價格的持續跌落。
面對利潤或將被不斷擠壓的雙重壓力,國內光伏下游企業需要如何應對?
李勝茂認為,光伏產業下游利潤率較低,純粹的光伏電池生產企業競爭力薄弱,易受多晶硅價格波動影響。
“在多晶硅價格上漲和電池價格下降的雙重壓力下,國內光伏企業應積極向產業鏈的上下游擴張,進行垂直一體化建設。一方面,要積極發展硅片生產,搶占行業上游;另一方面,有實力的企業應當積極進行行業并購,拉長產業鏈。”李勝茂提出了建議。
據悉,英利集團有限公司已成為國內擁有垂直全產業鏈的首家太陽能光伏企業,而賽維LDK、恒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晶科能源有限公司等光伏龍頭企業正謀劃整合組建全產業鏈。
宋亮表示,此次多晶硅漲價會暫時擠占壓縮電池制造企業的利潤空間,但從長期來看,這個問題不會對多晶硅電池企業造成很大的影響,因為它們可以在電池生產領域有所作為。
“首先要不斷提高生產技術水平,爭取做附加值高的中高端產品,盡量避免做低端產品。”宋亮指出,“其次要實現最大程度的生產規模化,發揮產品規模效應,借此降低多晶硅電池的成本。”
“光伏產業具有很好的發展前景,但目前的最大障礙就是成本高昂,只要把成本降低了,市場自然會成長起來,政府也自然會啟動內需市場。”宋亮對記者說。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