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下游或受限需求下降
對于處于中下游的光伏企業來說,由于項目擴產所需時間較短,趕在市場需求尚未明確趨弱之前通過擴能搶奪利益則成為普遍共識。
2010年6月,太陽能終端需求剛剛啟動,主營電池組件的無錫尚德便高調宣布擴產計劃,其擬投26.8億元擴產1吉瓦的產能幾乎翻番;隨后另一光伏龍頭英利宣布擴大400兆瓦產能;保利協鑫則宣布額外投資3億美元興建位于江蘇的產能約1000兆瓦的硅片設施,將硅片總產能提升至3000兆瓦。
然而,難以回避的是,中下游新增產能的快速釋放將使得終端供需形勢嚴峻。市場機構預測,2011年全球太陽能光伏行業供應將達到25吉瓦,而終端實際裝機需求只有19吉瓦,中下游光伏產業將出現明顯過剩。占據全球中下游市場半壁江山的中國光伏制造業無疑首當其沖,市場價格將被迫壓低。
據悉,2011年產能超過1吉瓦的國內太陽電池生產廠商將達到11家,此外還有眾多的中小企業加入,從硅片到電池以及組件都可能因為產能集中釋放而出現階段性過剩。屆時,這些中下游企業將面臨市場分化,實力較強的供應商將具有較大的生存空間,而規模較小、成本較高的中小企業將遭遇寒流。
“這不難理解,資金充裕的中下游上市公司都開始拓展產業鏈,做垂直整合,目的就是抵御系統風險。”業內人士表示。
3月1日,主營大規格高效晶體硅光伏電池片及組件的向日葵發布公告稱,為穩定公司原材料多晶硅的采購,擬參股焦作煤業(集團)合晶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后者為專業多晶硅企業,目前產能為1800噸,規劃產能1.8萬噸。此前,該公司還參與了浙江省10兆瓦光伏電站示范項目。
2月23日,超日太陽也發布公告,擬斥資1億元收購洛陽賽陽硅業有限公司和上海衛雪太陽能科技有限公司。超日太陽對此明確指出,收購前者主要為整合產業鏈,提高整體實力和市場競爭力,收購后者則是進一步擴大公司原有晶體硅太陽能電池片組件的生產規模,突破產能瓶頸。
“通過打通上下游產業鏈,可以抵消某個環節所出現的不利影響,這是垂直一體化最大的好處。”業內人士表示,目前國內光伏產業除了遭遇原材料采購和終端產品銷售“兩頭在外”的窘境外,中間制造產能過大可能使光伏產業反受其累。“下游的任何風吹草動將帶來強烈反應。正如市場剛剛好轉,中下游就蜂擁而起的產能擴張,如果終端需求驟降,勢必將是一番慘烈景象”。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