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贏仗是硬道理,”郁亮說,“不要坐在家里端著槍對著自己人。”干部的提拔規則變得非常明確,就是必須從一線提拔。
所有的變革都會涉及到既得利益的問題。萬科的阻力會有多大?
“我難道還不強勢嗎?”郁亮告訴筆者,王石和他都是非常強勢的人。不但如此,萬科還有非常強勢的總部,非常強勢的文化。
一位高管向筆者描述:“像快速周轉這件事,一線公司根本無法琢磨,只能執行。要以最快的速度拿地、最快的速度開工、最快的速度銷售。無論如何,開盤你得賣出60%.”
很難想象,如何能既保持龐大帝國的令行禁止,又能要讓一線公司保持相當的創造性。
這已經不再是單純管理的問題,還涉及企業文化的問題。郁亮告訴記者,這輪公司組織調整完成之后,他關注的重點已經從管理平臺轉移到人的問題上。企業文化和人是直接相關的。“把公司做大是要往實處做。做大了,再往虛處做。”
一元錢做萬元事
2010年12月18日,北京房山萬科長陽半島第四次開盤,推出的700套房子有7000多人參與搖號。
和前三次開盤一樣,這次又是“日光盤”.北京萬科總經理毛大慶介紹,在開盤之前,萬科銷售人員已經和積累的客戶進行兩次電話溝通,詢問他們能夠承受的購買價格。然后根據這些海量數據,參照周邊樓盤價格,最終確定開盤價格--萬科已經放棄牛市中的定價權。
對于萬科這種規模龐大的公司來說,快速周轉對其資金鏈起到重要作用。在宏觀調控、各種融資渠道收緊的情況下,與時間賽跑更尤為重要。
萬科此前走的是一條靠資本擴張來發展的道路。上市以來,萬科累計融資9次,金額達250億元,用盡了配股、增發、定向增發、可轉債等所有再融資手段。但這條資本擴張之路,在2007年被關閉。2007年那輪樓市調控以來,相關部門對房地產企業再融資關閉了大門,至今更有從嚴的趨勢。一個令人不解的事實產生了:2007年以來,萬科在資本上沒有獲得擴張,但是萬科的業績卻已經翻倍。難道僅僅靠銷售回款就能支撐千億的規模嗎?
探訪萬科,不難得出這樣的答案:此輪涅盤,合作開發是主要原因。
“今年萬科80%的項目,是通過并購、合作開發完成的。”郁亮說。這種模式最大的優勢,是萬科只需用少量的資金,就能控制大量的資源。
萬科和中航合資成立了中航萬科房地產開發公司,萬科出資4億元,中航出資6億元。中航作為大央企,在全國有大量的土地,土地資源達到4萬億元。也就是說,萬科用一塊錢做了一萬塊錢的事情。在這種模式下,越是調控,對萬科越有利。調控手段無非是調銀根、地根。但這種模式降低了企業對資金和土地的依賴。所以調控對萬科的影響會相對比較小。
而對于那些實力弱的公司,每逢宏觀調控都是哀鴻遍野。
萬科利用它的規模和品牌效應,已經把這種模式做到極致。僅和北京萬科的合作方,不乏中航、中糧、五礦、住總這樣的大型國有企業。這些國企派來的項目人員和萬科的員工一起辦公。目前和八家國企的合作基本都是項目股權五五分,目前準備嘗試一些萬科只占少量股份的項目。
王石的底氣
王石和郁亮都向筆者證實,2014年萬科實現2000億元的規模,已經沒有懸念。
這的確不是懸念。
2011年1月12日,王石公開表示萬科2011年的銷售額要控制在1400億以內。如果不加控制又會怎樣?這給我們留下了廣闊的遐想空間。要知道,萬科已經習慣了一年翻一番的增長加速度。
即便是今年控制在1400億元以內,明年“控制”到2000億元也易如反掌。更何況,他已經將3000億元的目標制定入并不長遠的企業戰略規劃中。
“即使與IT行業相比,萬科的增長速度也是非常快的。”筆者面前的王石異常自信。
“不是說萬科現在有什么危機,萬科的危機在2000億元之后。如果萬科不以消費者為中心,就會被他們拋棄。”這句話對筆者講來是謙虛,對他的團隊講來是警戒。
王石直言不諱地指出萬科已經出現的“唯利潤導向”,而不是以消費者為中心。“消費者要拋棄你,那太容易了。”王石說,到那時就太悲哀了。
在與筆者交流前,王石剛看完位于上海虹橋機場附近的城市花園項目。這個17年前開發的、整日伴隨著飛機起降轟鳴的小區,入住率竟然高達95%.這讓他頗有感慨。
“現在消費者還能接受這種規劃,但是五六年后呢?”最讓王石緊張的不是房子賣不出去,而是他發現很多消費者連房都不看,直接就買了萬科的房子。“做出的選擇不同,結果會有很大的不同”.“以消費者為中心”是萬科經營的底線,也是“王石哲學”的選擇。
繼續領跑靠什么
這些年,淡出日常管理的王石一直在力推三件事:精裝修、產業化和綠色三星標準。
在“鋼筋水泥+農民工”就能掙錢的房地產行業,做這三件事簡直是吃力不討好,還要承擔很大的風險。但是現在,它們都成為萬科領先行業的競爭力。
“精裝修”是王石最初給自己的定位,萬科前十個項目全部是精裝修。但5年前,又7成的萬科房產是以毛坯房出賣的。因為一線的員工反映,精裝修房不好賣。王石反駁他的員工,消費者不買精裝修是消費者的問題還是我們的問題?
2008年萬科降價、和準業主關系緊張時,王石為很容易出質量糾紛的精裝修房捏了一把汗。他甚至親自穿著白襪、戴著白手套去檢查關系最緊張的南京項目。如果襪子、手套有灰,房子首先就判為不合格。從此之后,這種苛刻的交房標準在萬科作為經驗推廣。郁亮介紹,現在他們的做法是根據每套的測量數據,直接在工廠加工材料,然后到現場安裝。
工業化更是一直不被業界看好。房地產工業化需要大量的社會配套,這本是社會工程,萬科憑一己之力能行嗎?
2007年,萬科在東莞建立了建筑技術研發中心研究工業化,又和日本大成建設、前田建設在上海成立合資公司,共同研究工業化技術。王石從頭到尾比照的標桿都不是房地產公司,而是索尼、豐田這樣的品類第一國際型公司。王石最終的夢想是要建立一個萬科制造的品牌,代表中國人蓋住宅,向世界輸出萬科制造的理念,到其他國家用萬科先進的技術,用相對比較低廉的成本,把中國制造的住宅推向國際。
“前幾年我也不知道綠色三星化能不能成,我是硬著頭皮向前推的。”王石對筆者說。但到了現在,他認為已經基本上走通了。
在節能減排的壓力下,一線城市政府也開始多嘗試和鼓勵更環保的房地產模式。“現在不是萬科在推,是政府在推動,做起來就容易多了。”由于萬科又比其他同行先走一步,現在只有萬科最具優勢。
王石推進的這三件事,除了社會效益之外,都有經營策略上的考量。
王石說,船大了不好調頭,公司規模大了后,很多事情要提前做。萬科做工業化最直接的目的,就是為了控制質量,但它最終帶來的是整個產業的升級。此外,萬科所有的小區將在2013年實現垃圾分類。
但是王石想做的要遠遠不止這幾件事。萬科東莞的建筑技術研發中心,是王石一手推動建立的。2011年,萬科還將在北京和上海建立兩個研發基地。王石透露,萬科還將在國外成立兩家研發中心,目的是整合國際上的優質資源。
而郁亮更多面臨著經營上的挑戰。1000億元給萬科帶來的不是激動,而是平靜。現在公司大了,大家對過千億已經沒有什么感覺了。而怎樣激勵團隊又是一個問題。員工都有車有房,但是職位就是那么幾個,以后怎么能讓他們更有奮斗精神?還有,現在員工與王石見面的機會越來越少了,公司的文化、人文的東西怎樣傳承下去?
過去的十年中,王石已經習慣給我們留下這樣的印象:一旦他決定的目標,他總會在短時間內完成。登山如此,辦公益如此,做企業亦如此。十年太久,只爭朝夕是他貼給公眾的標簽。
以1000億元為原點的王石,要領跑完接下來的2000億元,也許不用10年。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