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是產能過剩又是“高耗能、高污染”的新興行業——多晶硅行業,就是一個很好的案例。多晶硅產業的快速發展,導致對多晶硅原料需求不斷增加,結果是國內許多光伏企業選擇價格比較便宜的硅廢碎料來替代多晶硅原料,但硅廢碎料本身存在著較為嚴重的環境污染。今年7月,環保部、商務部、發改委、海關總署和國家質檢總局等五部委聯合發布《關于調整進口廢物管理目錄的公告》。其中,“含硅量不少于99.99%”的多晶硅廢碎料被列為限制進口類產品。鑒于目前硅廢碎料替代多晶硅原料在生產中要占到一半左右比重,執行這一公告,實際上可以起到抑制國內多晶硅行業產能過剩的積極效果。
上述分析顯示,采用環保標準確實可以起到抑制部分行業產能過剩的良好效果。特別是因為環保標準是一項硬指標,如未通過環境評價審批的項目,一律不準開工建設;對達不到污染物排放標準或超過排污總量指標的生產企業必須限期治理,限期治理不合格的必須停產處理。這意味著,凡不符合環保標準的項目,企業只能選擇不開工或停產。這樣,運用環保標準就可以起到有效抑制產能過剩和重復建設的效果了。
正因為如此,國務院早已將“強化環境監管”包括在治理產能過剩的五項舉措中。這也說明,國家已經意識到,應當啟用環保標準來抑制部分行業的產能過剩和重復建設。隨著我們越來越頻繁地啟用環保標準,相信中國式的產能過剩頑癥也將得到徹底治愈,這對未來中國經濟的健康發展意義重大。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