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別地方卯足勁排污
不過,中國社會科學院西部發展研究中心名譽主任、中國區域經濟學會副會長陳棟生發現,伴隨著重化工業的富集,一些區域“正在重蹈太湖流域的厄運”。
陳棟生以環渤海沿海地區為例稱,“環渤海地區三省二市(遼寧、河北、山東和北京、天津)所有的‘大躍進’計劃都少不了上重化工業,這么比著干,比著排污,渤海遲早要變成臭海。”
2007年,環渤海人口超過百萬的13個城市180戶國家重點監控廢水排放企業中,有41戶廢水超標排放,其中35戶屬于石油化工、造紙和印染等污染物排放大戶,達超標總數的85%。
國家審計署2009年發布的渤海水污染防治審計調查結果顯示,目前環渤海陸源超標排放現象依然嚴重,環渤海沿岸共監測陸源入海排污口96個,其中超標率為82%。對重點排污口鄰近海域進行的監測顯示,83%的排污口鄰近海域水質不能滿足所處的海洋功能區水質要求,44%的排污口鄰近海域水質為四類或劣四類。據統計,近年來進入渤海的年污水量占全國排污水量的30%以上。
“觀察環渤海地區的未來發展,不可忽視的就是這一地區的生態問題。”國家發改委國土開發和地區經濟研究所副所長、中國區域經濟學會副秘書長肖金成表示,眼下“大家卯足勁來排污,渤海成為死海為期不遠了。”
南開大學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劉剛稱,“在遼寧最大的感觸是,如果照現在的思路發展下去,十年以后可能還得再一次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因為還在上馬已經嚴重產能過剩的重化工業,新興產業很少。”
事實上,快速增長的重化產業不僅帶來了嚴重的污染,也讓環渤海地區資源環境承載了更大的壓力。“資源環境承載力管理是目前環渤海地區面臨的特別重大的問題。”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楊開忠教授以水資源為例稱,環渤海地區人均水資源僅為420立方米,遠遠低于全國2151.8立方米/人的平均水平,僅分別相當于東南沿海五省市和全國的24%和19.5%。
吳曉青在日前召開的全國環境影響評價工作會議上表示,“十二五”期間,環保部將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以解決影響可持續發展和損害群眾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為重點,狠抓環評領域改革創新,建立健全體制機制,全面推進規劃環評。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