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剩論”遭遇誤判?
海關數據也顯示,我國前7月的累計進口多晶硅達2.3萬噸,已超過去年全年水平。其中,6月份進口量高達3784噸,同比增幅高達208.1%。而7月的3682噸進口量也顯示其目前仍維持高位。
"這表示多晶硅目前仍處于供不應求的狀態,而市場的重心也轉向海外市場。"前述官員進而說到。他指出,目前國內下游的電池生產廠商與上游多晶硅多廠商多以長期合同鎖定,時間在2-3年以上,目前上漲的價格對大廠其實影響不大。即便沒有鎖定,下游大廠掌握的較強的議價能力也使其對多晶硅廠商具有一定的話語權。而海外多晶硅市場則會對國內光伏市場造成一定影響。
不過,下游光伏市場的迅速繁榮卻讓上游多晶硅“一單難求”局面在今年上半年成為不爭的事實。隨之而來,國內多晶硅2008年的產能過剩論也一時成為眾矢之的。
據記者調查了解,始自下半年的多晶硅市場反彈的另一重要原因與其行業自身目前表現出來的供給低預期密切相關。相關研究報告分析認為,2008年多晶硅市場的暴跌使得早于此前瘋狂擴張的項目規劃產能幾近難產,投產期大大延期,加之國家基于其產能過剩的政策限制,2009 年基本沒有新的多晶硅項目上馬,而目前陸陸續續投產的項目也大都始自市場火爆的2008年。
但這并不能代表國內多晶硅產能過剩的問題有所緩解。
而就在2009年,產能還未完全兌現的多晶硅行業卻被官方提前認定為產能過剩行業。當年9月26日,國務院批轉了國家發改委等部門的《關于抑制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和重復建設引導產業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文中明確指出多晶硅“產能已經過剩”。
彼時的認定理由大致有二:一是多晶硅產業發展缺乏統籌規劃。作為光伏產業的主原料,其所帶動光伏行業發展時間較短,缺乏整體戰略規劃,且產業政策不明晰、準入門檻較低,從而導致當時地區間、行業內盲目投資,無序發展現象較為突出。二是多晶硅產能擴張速度超過市場承載能力。“從當時全球市場的供需情況看,國內多晶硅廠商的有效供貨能力將達10萬噸,而預期全球有效需求卻僅為6萬噸,遠遠小于供應量,產能出現明顯過剩。”
“與2009年相比,今年產能將集中兌現,而在目前市場需求仍不明確的情況下,是否能實現供需之間有效銜接還很難說。”前述多晶硅產業人士如此說道。
除此之外,國外多晶硅廠商產能釋放市場也或對國內多晶硅產能兌現后的產量過剩造成一定壓力。前述官員指出,“產量在下半年的集中爆發或使得未來多晶硅的價格戰不可避免,而短時間內國內的多晶硅廠商卻沒有競爭優勢。”
據他稱,目前國內的多晶硅企業成本大多處于40-50美元的水平,即便是業內堪稱成本最低的江蘇中能也只有35美元,而國際大廠一般是30美元左右,存在一定差距。
饒有意味的是,海關數據也顯示,我國前7月的累計進口多晶硅達2.3萬噸,已超過去年全年水平。其中,6月份進口量高達3784噸,同比增幅高達208.1%。而7月的3682噸進口量也顯示其目前仍維持高位。
“這表示多晶硅目前仍處于供不應求的狀態,而市場的重心也轉向海外市場。”前述官員進而說道。他指出,目前國內下游的電池生產廠商與上游多晶硅廠商多以長期合同鎖定,時間在2-3年以上,目前上漲的價格對大廠其實影響不大。即便沒有鎖定,下游大廠掌握的較強的議價能力也使其對多晶硅廠商具有一定的話語權。而海外多晶硅市場則會對國內光伏市場造成一定影響。
不言而喻,國內多晶硅廠商在遭遇太陽能光伏行業原材料與下游需求雙頭在外的窘況下將陷入被動。一旦國際大廠聯合降價,國內的多晶硅市場將可能面臨產能過剩的風險。而更為現實的是,即便不遭遇降價因素,因為國內市場過多的進口量,目前國內多晶硅生產也將產生過剩擠出。
據江蘇省光伏協會副秘書長熊源泉稱,2010 年國內太陽能電池產能預計為8GWp,由此估算的國內多晶硅料需求在6 萬噸左右。而倘若如此,按全年約4萬噸的進口量計算,其來自國內的需求則只余2萬噸,將遠低于目前國內預計的全年5萬噸的實際產量。
不過,樂山某多晶硅企業負責人認為,短時間內前述過剩效應還很難顯現。多晶硅下游中間環節其實也在一定程度上消耗了上游部分產量,而過剩問題可能會在未來一兩年國內產能兌現后出現,但仍要依下游市場需求而定。
國金證券新能源行業分析師張帥預計,2010年全球多晶硅產量約為10.2萬噸,需求為11.7萬噸,供需總體平衡,稍有缺口;而2011年全球多晶硅需求量將達14.4萬噸,而產量為15.2萬噸,呈現供略大于求的局面,由此,多晶硅價格可能在2011年出現轉折。
產業鏈毛利面臨回歸
作為產業鏈的上游,多晶硅行業顯然也面臨著市場與技術的兩大成本方面的挑戰。特別是經過2008年金融危機的洗禮,曾享受高毛利的多晶硅行業已逐步轉向價值回歸。
據記者采訪了解,自2004年起,多晶硅行業毛利率一直處于快速增長,從最初的30%一度上升到2007年的70%左右。而相反,其下游環節硅片、電池、組件系統卻呈現穩定下降趨勢。其中,硅片環節的毛利由35%下降到20%,而電池環節則由20%下降到15%,組件系統由10%降至7%左右。2008年多晶硅市場的暴跌則成為各環節毛利分配的轉折點。上游多晶硅部分利潤逐步向中下游轉移,截止2009年其已基本回歸至五年前約35%的水平。
顯然,市場的超預期仍難以阻擋光伏成本下降成為多晶硅上漲的制約因素。
就在日前,我國第二批280 兆瓦光伏電站招標特許權報價正式出爐。與第一批相較,二輪平均報價整體下行,普遍在0.8~1.0 元每瓦,如果專家組認定價格不低于成本,其中標價格也將最終落此最低價范圍。
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業對未來國內光伏發電成本的下降預期。“目前國內光伏發電市場遠未打開,政府用招標方式意在發現合理并網電價。而只有相對‘合理’的最低報價方能在最後的競標中勝出,一些被認為不能保證正常盈利和工程質量的過低報價,未必能被接受。”
除此之外,海外并網價格一再下調以及削減終端市場財政補貼則對太陽能光伏產業鏈成本的理性回歸起著直接的推動作用。通過市場需求的傳導效應,其產業鏈的穩定價格形成機制無疑將使其向成本最低處靠近。
作為產業鏈的上游,多晶硅行業顯然也面臨著市場與技術的兩大成本方面的挑戰。特別是經過2008年金融危機的洗禮,曾享受高毛利的多晶硅行業已逐步轉向價值回歸。
據記者采訪了解,自2004年起,多晶硅行業毛利率一直處于快速增長,從最初的30%一度上升到2007年的70%左右。而相反,其下游環節硅片、電池、組件系統卻呈現穩定下降趨勢。其中,硅片環節的毛利由35%下降到20%,而電池環節則由20%下降到15%,組件系統由10%降至7%左右。2008年多晶硅市場的暴跌則成為各環節毛利分配的轉折點。上游多晶硅部分利潤逐步向中下游轉移,截止2009年其已基本回歸至五年前約35%的水平。
“太陽能電池產業鏈各個環節的利潤率一般是呈自下而上的提高,這跟技術工藝難度及設備投資的大小有關,多晶硅作為產業上端,技術與資本投入要求都較高,利潤水平自然要高于下游電池行業的利潤水平。”前述多晶硅行業人士如此說到,但他也不否認受下游市場以及相關政策的影響,其合理利潤水平與其他環節也不應相差過大。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