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上去很美?
據了解,中國有64萬公頃的蔬菜大棚, 如果薄膜太陽能電池能夠大規模推廣,或將產生巨大的市場價值。
“建設一個0.5公頃的薄膜太陽能農業大棚需要投資80萬,可使用20年。如果在其中種植750棵藻樹,生產運營成本為30萬,每七天可收一次,每年大約可產生60萬的收益,利潤為26萬,大約3.1年可收回成本。”神農太陽能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特別助理許德平向記者介紹說,“這是比較理想的狀況,通常的項目要7到10年的時間。”
北京華夏九州科技研究院院長孫以川曾表示,薄膜太陽能大棚的推廣,其效益不僅在于大棚本身,而且可以帶動周邊農業市場。他以牙苗菜這種具有深加工價值的經濟作物為例,一個八畝的薄膜農業大棚,大約每年需要1200畝土地來為它提供生產所需種子,這樣在一線城市周圍的配套耕地價值就大大提高。
在日本,薄膜太陽能大棚的市場空間同樣巨大。記者獲悉,2009年日本的太陽能蔬菜大棚市場為95億日元,在日本政府補助政策的刺激下,這一市場到2020年有望增長到420億日元。
由于薄膜太陽能農業大棚模式剛剛啟動,而且多為示范區,目前還沒有大規模推廣,還存在諸多疑問。
其中,薄膜太陽能電池的壽命較短就是關鍵問題。根據專家表示,晶硅電池在國際上得到證實的使用壽命超過30年,而薄膜電池的使用壽命則說法不一,長的說有25-30年,短的說只有10年到15年,而神農的商業模式則是建立在薄膜電池的使用壽命為20年。
對薄膜太陽能農業大棚發展至關重要的分光技術,現在也剛剛起步。目前大部分薄膜電池是不透光的,或者透光率很低,“如果提高透光率,如何將分光技術與太陽能電池結合起來,這是一個新的課題,現在研究的很少。”許德平表示。
許德平進一步分析說,在有了好的分光技術之后,也要考慮分光技術與種植和養殖種類的結合,什么樣的結合最為有效,投入產出最高,“目前這些都在探索之中,也沒有很好的答案。”
最為致命的是,“透光率高了,發電效率就低了,這兩者不可以兼得。目前,透明薄膜太陽能電池無法回避這一問題。”中國可再生能源光伏委員會主任趙玉文對記者說。
此外,國家對薄膜太陽能農業大棚電站的補貼不高,也是影響這一示范項目推廣的重要因素。今年兩會期間,曾有人大代表提議,在“金太陽示范工程”項目補助50%的基礎上,將資助比例提高到70%。
“這一模式看上去很美好,但到底行不行得通,目前我持懷疑態度,只有等待市場最后的檢驗。”一位不愿公開姓名的太陽能風險投資人士說。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