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智能電網對發電煤耗降低帶動減排也有不小貢獻。
白建華對本報記者表示,目前,我國輸煤輸電比例明顯失衡,2006年“三西”(山西、陜西、蒙西)地區輸煤輸電比例高達20∶1。隨著智能電網的建成,原先必須運送到東部的煤可以先在“三西”當地發電,改“輸煤”為“輸煤輸電并舉”,這樣可以大大減少輸煤過程中的損耗問題,提高我國煤炭的整體開發和利用效率。
對此,國網能源研究院用“電源整體優化規劃和系統生產模擬軟件”進行了測算,結果顯示,相對于傳統電網發展情景,在堅強智能電網發展情景下,2020年因火電單位發電煤耗下降而節能約0.32億噸標煤,減排SO2、CO2、NOx、TSP分別為36.3萬噸、0.9億噸、2.4萬噸、7.9萬噸。到2020年,“三西”地區輸煤輸電比例可望達到4∶1。
同樣,《白皮書》認為,智能電網也可助力電動車發展,由此也能間接帶來減排效果。
白建華向記者表示,在堅強智能電網推動下,假定2020年相對2005年電動汽車新增3000萬輛,可替代燃油3550萬噸,考慮到2020年的發電結構,通過以電代油可實現減排約6870萬噸二氧化碳。
低碳不僅僅是環保
在國家尚未分配減排指標時,企業為何主動承諾上億噸減排目標?僅是企業社會責任的體現?顯然企業戰略者們看得更遠。
“這樣的減排數據確實讓人感到振奮,但我覺得不能只考慮絕對值,而應該結合行業的特點,考慮到國家電網推動的智能電網對產業和社會走向低碳化的平臺價值。”世界自然基金會中國辦事處氣候變化與能源項目官員鄭平對本報記者表示。
鄭平認為,低碳經濟與以往的環保和社會責任這些概念不同,不僅僅是公司工作的一方面,而應該是公司戰略的一部分,將低碳與企業的主營業務融為一體。
在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看來,上億噸減排量其實毫不夸張,因為低碳經濟的核心議題,無論是節能、清潔能源,還是尋找替代石油的能源,可以說都與電網公司有關。
“期待其他大型國企也快快行動,早做不如晚做。”林伯強表示,就目前國家電網來說,實施這一戰略的最大障礙就是電價問題。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