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一掃用手機瀏覽
(二)區域經濟得到快速發展
都市型產業產值連續三年保持30%以上的增長,液晶顯示、汽車配件等地區新興產業產值近兩年平均增長分別達525%和96.3%。2007年以來,GDP年均增長19%以上,人均GDP年增幅23%,2008年全區GDP達1490.8億元,人均GDP為71922萬元,2009年上半年實現GDP增長13.2%,比廣東省平均水平高出6.7個百分點,在珠三角地區排名第一。近三年全區稅收年均增長20%以上。
(三)環境質量得到明顯改善
結構調整大幅度降低了資源能源消耗量和污染物排放量,產業結構的優化使南海的環境與經濟關系趨向融合。自2005年以來,同期規模以上工業能耗出現穩中有降的趨勢,單位GDP能耗從2005年的1.04噸標準煤/萬元下降到2008年的0.766噸標準煤/萬元。COD和SO2年排放量穩步下降,其中SO2的削減主要依靠結構減排,而不是依靠末端治理實現。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持續上升,由2006年的87.8%提高到2008年的96.9%,六大河段14個監測斷面有6個達到III類水質,斷面水質平均綜合污染指數下降30%以上。
(四)社會和諧得到有效保障
據統計,2008年群眾對社會治安的滿意度提高到84.8%,刑事案件立案數下降到96件/萬人,報警數比2005年下降42.6%,人民群眾享受到社會和諧帶來的安寧,“近者悅,遠者來”,實現了“經濟在上升,污染在減少,生活在改善”。
三、南海探索環保新道路的有益啟示
南海區充分利用環境保護的倒逼機制,引導企業關閉退出或改造提升,調整產業結構,有效促進經濟社會與環境的良性互動,走出了一條符合地方實際的環保新道路,其基本內涵為:減排倒逼,產業轉型;政府有為,主動調整;強力治污,和諧推動;疏堵結合,政策引導;城鄉統籌,環境再造。這是建設生態文明的生動實踐,是促發展、惠民生、上水平的有益探索。南海的探索和實效,對其他地方尤其是經濟發達地區具有重要啟示。
啟示一:產業結構調整是應對金融危機的優先選擇
南海在金融危機發生前,大力調整產業結構,集中整治城鄉環境,有效拉動內需,優化經濟結構,結果是COD和SO2排放下去了,但GDP不降反升,“率先突圍”。這充分說明,結構調整是應對金融危機的有效措施。節能減排、結構調整對于應對金融危機乃至后危機時代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啟示二:結構減排是環境保護的主攻方向
南海污染減排主要依靠結構減排。工程減排是當前多數地區污染減排工作的重要手段,但它屬于末端治理方式,主要在于解決歷史欠賬和新產生污染物的治理,未來潛力不大、綜合效益不高。南海結構減排,效果非常明顯,不僅較好地完成了減排任務,而且促進了產業結構調整,從源頭上減少污染物產生、資源能源消耗,把污染減排從“末端”推向“中端”和“前端”。如何更加有力地推動污染減排由末端治理減排向結構減排轉變,將是“十二五”時期環保工作的重點和難點。
啟示三:保護環境是促進綠色發展的源泉活水
南海沒有把結構調整看作負擔,而是以發展和增值的理念來看待環境保護和結構調整,以“環境再造”來帶動區域升值。把對區域環境治理的投入作為一種投資,使環境保護成為綠色發展的核心內容,政府、企業和居民一致認同,都能夠從中獲益,實現了綜合效應。
啟示四:工業污染防治是環境與經濟融合的關鍵著力點
南海鐵腕治污,和諧推進,實現了節能減排約束性指標和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到2020年前,我國不少地區仍處于工業化進程中,必須加大工業行業污染防治力度,從產業、產品、企業規模等入手,強化過程控制和集中治理,推動綠色增長,最終達到環境與經濟的高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