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的危機為豐田改革企業文化和提高品質管控提供了一個契機,實施途徑包括更加注重消費者權益、建立信息雙向溝通和反饋機制、通過任命外部獨立董事來優化企業治理結構,以及將風險管理從事后轉向事前等。現在亡羊補牢,還為時未晚。然而,這意味著企業要掙脫陳腐文化的桎梏,向消費者提供召回承諾、超預期的優秀售后服務和客戶關懷;但目前的跡象顯示,豐田已不再是過去半個世紀中橫掃全球市場的那個靈活多變的公司了。
2009年年中,豐田章男開始執掌豐田公司,當時未能對公司存在的諸多問題提出解決方案,如產能過剩、過于依賴美國市場,如何在中國、印度和巴西確立市場地位等。此后的一系列成功,尤其是豐田普銳斯(Prius)混合動力汽車,也許讓這家汽車巨頭有點洋洋得意,失去了令豐田從70年代起開始騰飛的那種優勢,即始終在燃油經濟性和質量可靠性方面處于行業領先地位。重拾這一優勢并對公司重新定位以進入新興市場,這必將成為豐田的一種艱難轉型。
日本企業與政府共存共榮的關系是實現日本經濟快速發展奇跡的重要因素,但這種日本企業模式氣數已盡。日本“上世紀90年代失去的十年”(Lost Decade of the 1990s)現在已進入第三個十年期,人們不禁質疑企業與政府的這種關系是否還有效果。
2009年,長期執政且較為保守的自民黨(Liberal Democratic Party)在選舉中下臺,取而代之的日本民主黨(Democratic Party of Japan)對官商勾結的社會現象發起沖擊。日本公眾希望看到政府對一些長期得不到解決的問題有全新的思考,如日益加大的貧富分化、高貧困率(超過15%)、年輕人失業和疲軟就業問題,以及因缺乏鼓勵組建家庭的良好政策環境所導致的低生育率等問題。然而,日本民主黨漸漸失去斗志,陷入金錢丑聞難以自拔,讓人不禁聯想起自民黨執政期間同樣腐敗的時代。日本民眾要求首相鳩山由紀夫(Yukio Hatoyama)提高政府透明度和責任感,這種要求也延伸到企業身上。
日本航空公司(Japan Airlines)申請破產保護、日本公債占GDP的比重達到200%、與美國盟友之間醞釀的糾紛、日本相撲大滿貫冠軍蒙古人阿龍涉嫌比賽舞弊宣布退役,這些事情都為日本的2010年蒙上陰影,而豐田丑聞又給其添上了不光彩的一筆。日本的國民自信心一段時間以來處于風雨飄搖之中,但豐田這樣的成功企業尚能給他們帶來一絲慰藉。沒有哪家企業能像豐田那樣代表日本制造能力的巔峰,正因如此,豐田遭遇的危機給日本人帶來沉重的意外打擊。
美國人以前常說:對通用汽車有好處的事,對美國也有好處;對美國有好處的事,對通用汽車也有好處。這句話彰顯出美國汽車文化的主流地位,以及公眾和私人利益如何錯綜復雜地交織在一起。豐田在美國有很多工廠、員工、供應商和汽車代理商,因此在豐田質量安全問題上,美日有著共同利益所在,豐田重回正軌對雙方都有好處。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