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結構層次呈現低碳多元格局
建國60多年來,隨著國民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尤其在技術進步的推動下,我國的一次能源消費結構穩健地實現了從“以煤為主”向“煤油氣并重”的轉變,同時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的比例亦有較大幅度提升。
對比1952年的能源結構,截至2008年,我國的一次能源消費總量中,煤炭比重從95%下降到68.7%,石油和天然氣消費占比為21.8%,水電、核電和風電等 清 潔 及 可 再 生 能 源 的 比 重 已 接 近10%。
盡管未來的能源形勢仍存在種種不確定性,但我國的能源消費結構正在趨向全面多元化。
日前,國家有關部門正在研究制定新的“能源發展十二五規劃”。據了解,擬議中的《新能源產業規劃》,要求在“十二五”規劃期內,將新能源占能源消費總量比重從目前水平提高到12%-13%左右,到2020年新能源在能源結構中的比例將達到15%。將對風能發電、太陽能發電和核能發電的裝機目標進行大幅度調整,這將對新能源行業產生巨大的推動作用。
在已初步實現產業化的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中,太陽能和光伏能源的發展極為重要。我國現已成為太陽能電池的生產大國,截至2008年底中國太陽能電池產量達1000M W,居世界首位。2009年太陽能電池產量已達2800M W ,并且發展和利用空間仍巨大。此外,核電的振興也成為新時期能源多元化發展的重點之一。
能源的開發形成區域多元化戰略
近年來,在我國的能源開發中,不僅形成國內開發的布局多元化格局,在國際能源發展中,也逐漸形成了投資開發戰略布局的多元化態勢。能源開發中的多元化,正在從由國內開發向國內外并舉開發模式加速轉變。
中國“油氣資源短缺而相對富煤”的資源賦存現狀,從根本上決定了中國石油[12.84 -0.62%]業發展由過去“依賴國內開發,依靠國外進口”的模式必須打破,特別是在石油資源越來越嚴重影響國家安全的今天,中國的石油行業出現了歷史性的改變:“由國內開發向國內外開發并舉模式加速轉變”。
隨著國際戰略空間的不斷擴大,我國已積極參與到國際能源資源市場的“集體大合唱”中。目前,我國的能源國際合作領域已從最初的以石油和天然氣為主,逐步擴展到天然鈾、煤炭、電力、風能、生物燃料、能源科技裝備等多個方面;截至目前,中國已與36個國家建立了雙邊能源合作機制。
此外,近年來,通過獨資、合資、股權參與、并購等靈活的方式,中國的能源企業在海外能源資源的勘探、開發和利用方面開展了富有成效的合作。
中國能源戰略的轉型目標
從戰略上看,我國面臨的能源挑戰不外乎涉及兩個方面的矛盾:
一是能源的有限供給與經濟發展日益擴大的能源需求之間的矛盾。這是一個經濟問題,要求我們必須思考如何進行制度設計并有效實施,“以有限的能源滿足經濟的持續快速增長”。
二是能源的大量使用與環境形勢日益加劇之間的矛盾。這是一個社會問題,要求我們如何平衡經濟需求及選擇社會目標的組合,我們應“盡可能地降低甚至避免能源使用過程中造成的環境損失和社會福利損失”。
面對能源挑戰問題,國家不僅在宏觀層面,還是微觀層面上均提出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轉變能源資源經濟增長方式,提出“節能減排”有效利用資源的號召,同時在法律上制定一系列相關經濟法規法律,對能源行業高消耗、高污染從源頭上起到了強有力的約束作用。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