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價路線的擁躉認為,即使國家給予補貼,也應以低價啟動市場。因為靠補貼來賺取高額利潤會引發資本蜂擁而至。他們篤信,市場里的大玩家必須犧牲短期利潤樹立高門檻,這個市場才會有更持續的發展;但更多人的邏輯卻是,既然政府要給予補貼,那何不獲取更多的補貼以激發企業進入這一新興行業的積極性?在這一派別中,聚集了那些對“新能源”光環背后的大量政府資金虎視眈眈的新進入者。
后者看起來更占上風。如同互聯網熱潮在初期的浮躁,大多數從業者已不把自己定位于制造業,而成為專業的游說人。加之光伏行業去年推出的“金太陽工程”、“太陽能屋頂”、“光伏產業示范基地”分屬財政部、建設部、科技部、國家能源局等多部門,光伏企業更喜歡在項目上“八仙過海,各顯神通”,這使得整個行業更為浮躁。
“現在中國政府在發展新能源的問題上陷入了巨大的彷徨之中。”泛達國際投資中國顧問馬林告訴《環球企業家》,“企業聰明的做法應該是自己去協商出一個發展辦法,而非繼續互相攻擊,各自為政。”不過這幾無可能。無錫尚德董事長施正榮曾試圖建立一個光伏產業聯盟,但他沮喪地發現一些企業并不買賬。全國工商聯新能源商會的嘗試,也因在會長人選問題上的爭議而出師不利。
不過,決策層或許更樂見到這種局面。因為確定價格意味著短時間內要拿出巨額資金補貼,但越晚推出,支付的就越少—三年前光伏發電成本是4元,而現在則僅為1元多。更現實的因素,對于情況復雜的中國來說,西安與深圳的光照差異已經與德國和西班牙類似,出臺一個統一的“普惠性”的上網電價并不能解決問題。
而一旦定價過高,一場光伏電站的大競賽將就此拉開。殷鑒不遠,2004年,西班牙啟動了高額的電價補貼政策,照搬德國發展太陽能光伏的模式,在短時間內過度建設,讓其在2008年超過德國成為全球第一大太陽能市場,同時導致了各種產業問題。在2009年初,西班牙政府又踩了“急剎車”,大幅度強制降低光伏市場規模,導致巨大的產業震蕩。
“這就是為什么中國政府對市場的啟動很小心,中國很可能會重蹈西班牙的覆轍。”美國應用材料公司首席技術官麥克·斯普林特告訴《環球企業家》,作為光伏產業的上游設備供應商,他希望看到中國能夠迅速啟動光伏市場。但如果一個市場迅速興起后又迅速萎靡,這種波動對下游廠商來說即使可以接受,但傳遞到上游設備商那里就會成為驚濤駭浪。他更愿意看到一個平穩起步,長期發展的中國光伏市場。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