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仙桃市的養豬大戶吳斌告訴記者,自己也曾經想把養豬場按照“屋頂計劃”、“金太陽工程”實施改造,但左思右想,還是覺得時機未到。因為根據“屋頂計劃”、“金太陽工程”,每個項目的裝機容量至少為300千瓦,要求在一年內完成施工并且項目運營至少20年。
吳斌說:“我向好多專家咨詢了,他們明確答復像我這種農場必須‘點對點’地設計,才能達到效益最大化,不然就是廢品,但現在太陽能設計施工人才都很少,他們手上上億元的活都趕不及,哪里瞧得上我這里不到100萬元的小活。”
讓吳斌更郁悶的是:即使是與自己有良好合作關系的銀行,也不愿意在太陽能系統示范工程貸款中給予支持。銀行部門的答復是:“有產業扶持政策沒錯,但沒有具體的銀行貸款優惠辦法,我們只能按照一般性項目貸款給你支持。沒有抵押物就沒法貸款。”
農村太陽能產業亟待“雙重轉身”
記者深入采訪時,相當一部分專家學者認為,要真正意義上實現太陽能光伏向農村市場的進軍,必須實現“雙重轉身”。
———從“扶持城市”、“并網發電”向“扶持農村”“離線運行”轉身。
中國能源網C E O韓曉平認為,就我國目前的電網狀況,很難在短時間內實現農村太陽能并網用電,那么,發展離線式、非并網式的太陽能發電系統,滿足農村的需求,將是實現光伏下鄉“破冰”的關鍵。然而,目前最大的問題在于,無論是政府部門還是大部分光伏企業,都將眼光定在了“城市并網發電”上,沒有能夠將眼光看到更加廣闊的農村市場。
韓曉平說:“政府承諾給予城市并網發電的補貼,無疑是企業優先考慮搶灘城市市場的關鍵因素,盡管相關扶持政策中已經有了對農村和離線式太陽能的支持,但卻缺少操作的細節,這就使得農村市場仍然脫離于城市之外。企業無利可圖,農民沒有積極性,自然就很難開拓農村市場,而這些恰恰是未來發展的關鍵環節。”
韓曉平建議,由于農村市場的發展與農村種養大戶、行業協會密切相關,因此,補貼辦法的細化需要農業部、各省區盡快進行深入調研,拿出較為可行的方案辦法,核心是扶持種養大戶和行業協會,以此為龍頭帶動整個農村應用太陽能。
———從“資金注入式扶持”向“資金援助式”造血轉身,強化政策與資金“雙重用力”。
臺灣清華大學博士張一熙認為,太陽能產業開辟中國中西部市場的關鍵,除了政府的政策支持外,還需要有銀行金融系統的大力支持。“投入與產出是成正比的,但西部不少地方缺少的恰恰是前期的投入資金,這肯定會造成很大難題。”
張一熙用臺灣地區的例子做了闡述:臺灣一些重視太陽能和新能源發展的城市、縣,基本上采取政府投入建設示范點,然后種養大戶拿出方案,銀行看到政府相關部門提供的扶持政策和具體個案后,就能夠給予前期的資金貸款扶持。這樣的方式值得借鑒。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