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的盈利困境
兩年來,華星一直處于虧損狀態。而家電“以舊換新”政策實施之后,作為拆解企業的華星與回收企業之間還沒有達成付款協議。 華星某工作人員表示,“政策的配套細則不出臺的話,我們的日子還是不好過。”
據了解,國家“以舊換新”活動只是對回收企業進行補貼,并沒有對拆解企業進行補貼。根據操作流程,拆解處理企業需要先向回收企業墊付運費,隨后向財政申領運費補貼,補貼資金由中央財政和試點省市財政共同負擔,其中中央財政負擔80%,試點省市財政負擔20%。而除了運費之外,如何補貼拆解企業,各地政策中都沒有提及。
青島新天地生態循環科技有限公司是山東省“以舊換新”中標企業之一,其負責人稱,拆解舊家電是不盈利的,因為對舊家電的拆解和無害化處理的成本很高,而且回收價格也高于小商販,多年來他們一直虧損。
華星一位人士則表示,出于設備的限制,他們獲得的附加值只是拆解過程中產生的塑料、銅、鋁等,一些有害材料的處理還得交納一定的費用,再交給更下游的危險廢棄物處理企業進行無害化處理,所以現在要想盈利“很艱難”。
業內人士指出,廢舊物回收處理行業必須做大到一定的規模,再引進設備,才能獲得良性循環。“產業鏈要往下拓展,才能發掘新的利潤增長點,問題是,這需要科研和設備方面的大量投入。”
不過,這些企業仍在堅守,還有新的企業希望加入,他們看到的正是這個產業誘人的前景。
布局未來
在德國流行這樣一句話:“今天的垃圾是明天的礦山。” 在回收處理體系已經十分完善的日本,公布的相關產業利潤數據也表明:按照每公斤的含金量來計算,舊家電的含金量等于南非含金量最高的金礦石的20倍左右,是名副其實的“超級金礦”。
作為電子電器生產與消費大國,統計稱,從2003年起,我國每年有500萬臺電視機、400萬臺冰箱、600萬臺洗衣機進入報廢之列。此外,電子產品更新速度比家電產品快得多,每年大約有500萬臺電腦報廢,復印機、傳真機、電話機等電子產品報廢數量也不斷增加。有業內人士稱:“廢舊家電回收的利潤在20%以上,這一產業發展空間巨大。”
相對于華星這樣的專業公司而言,家電生產企業剛剛開始擠進回收隊伍。
自2011年1月1日起施行的《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回收處理管理條例》規定,電器電子產品生產者應按規定履行廢棄電器電子產品處理基金的繳納義務。
9月20日,TCL與兩家天津企業合資建設的“TCL奧博(天津)環保發展有限公司”破土動工。據TCL董事長李東生透露,公司在回收產業上已經投入了兩三億元,但現在還沒有利潤,回收技術也需要大量資金去研究,“確實有風險在里面,但這個產業非常有前景,企業就要先投入資金積累經驗。”
11月13日,頂著凜冽的寒風,還是有二十位中歐環保同學會的會員來到華星考察,他們中有關注環保的人士,也有投資界的專家。其中一位說:“1997年國家一下子就關閉了大量的小造紙廠,而到2011年《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回收處理管理條例》施行的時候,可能沒有資質的回收處理企業也徹底關停了,給正規企業的補貼也發了。現在應該是在這個產業布局的好時機。”(記者 蔣 菡)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