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垃圾回收處理,正被推向產業發展的戰略高度。現實的盈利困境背后,投資的欲望蠢蠢欲動
今天的電子垃圾,明天的超級礦山
電子廢棄物回收處理,正被推向產業發展的戰略高度。
8月10日,9個試點省市正式實施家電“以舊換新”新政。商務部發布的統計數據顯示,該新政實施的兩個月中,全國共回收五大類舊電器138.3萬臺。重要的是,這些通過正規回收企業收購的舊家電,將統一交由拆解企業進行環保無害化拆解。
在國家相關政策出臺之前,走街串巷的小商販曾是電子廢棄物回收處理的主力軍。如今,這個在逐步規范中發展起來的產業帶給人們相當大的想象空間。
從“吃不飽”到“吃得飽”
原來是“吃不飽”,現在是“吃得飽”,眼下華星(全稱為華星集團環保產業發展有限公司)面對的就是這樣的情形。
北京地區實施家電“以舊換新”后,回收來的舊家電都由華星負責拆解,該企業是北京市發改委確定的惟一一家電子廢棄物回收處理企業。
11月13日,本報記者從華星了解到,該公司正在運行的一期工程建成于2007年4月,年拆解能力是30萬臺。以前通過自己的渠道,每個月有1萬到2萬臺的回收量,投產當年共拆解廢舊家電10.6萬臺,2008年拆解20.9萬臺,遠沒有達到滿負荷運轉。
在“以舊換新”政策實施之后,形勢一下子得到了改觀。“現在不用我們自行回收了,送來的舊家電基本可以全部消化。”華星一位工作人員對記者說,截至今年10月,該公司共收到舊家電36萬臺,處置了27萬臺。“七八月份我們每天大約拆解舊家電500臺,現在每天最少可以處理2000臺。”
廢棄家電主要包括四機一腦,即電視、空調、冰箱、洗衣機和電腦。現在華星有兩條生產線,一條是可拆解電腦、電視、洗衣機以及一些小家電的綜合線,另一條是專門的電視拆解線。“洗衣機拆解線這周就能安裝好,下周專業設備將上馬,拆解冰箱的大型設備下個月也能運到了。”該工作人員說。
提前擴大規模變成必然。“大概到明年5月,公司的二期基地將建成,到時的年拆解能力可以擴大到120萬臺。”華星有關人士說,處置中心的人力也從今年7月份的40多人,逐漸增加到150人。
然而,是否能夠持續吃飽也成為隱憂,在明年家電“以舊換新”試點活動結束之后,華星是否仍然還有現在的回收量必將是一個大大的疑問。
同時,業務量的增長,并不能直接扭轉華星的盈利困境。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