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天然氣貿易向縱深發展
發源于土庫曼斯坦的中國-中亞天然氣管道與我國境內的西氣東輸二線在新疆的霍爾果斯對接后,從中亞進口的天然氣將通過我國境內全長9102公里的一條干線和八條支線,向沿線省份和香港特別行政區輸送清潔能源。但是,每年300億立方米的數目還是遠遠不能滿足國內對于天然氣的需求。陳向新向記者透露,目前與中亞各國的中亞天然氣管道二期的合作談判已經展開。
我國目前的天然氣貿易主要來自于液化天然氣和管道天然氣兩個方面。液化天然氣項目的進口氣源地主要是澳大利亞、印尼、馬來西亞和卡塔爾。陸上管道天然氣的供氣國則主要是哈薩克斯坦、土庫曼斯坦、俄羅斯和緬甸。2006年5月26日,來自澳大利亞西北大陸架的中國首船進口液化天然氣抵達廣東省液化天然氣接收終端。2009年9月中旬,中國首家液化天然氣接收站——廣東大鵬液化天然氣接收站投產。當月,液化天然氣進口達到80萬噸,創歷史最高記錄。隨著中國-中亞天然氣管道的投產,海上進口液化天然氣(LNG)和跨國天然氣管道,正源源不斷向國內輸入天然氣,從總量上已經改變了國內天然氣市場的供應格局。
廈門大學中國經濟能源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分析,中國還在積極尋求與俄羅斯、緬甸方面的天然氣合作。2009年10月,一直停滯不前的中俄天然氣貿易合作取得了較大突破,中俄雙方就2010年向中國供應液化天然氣的可能性達成了一致,中石油與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簽署了關于俄羅斯向中國出口天然氣的框架協議。俄計劃于2014年至2015年開始向中國供應天然氣。如果協議落實,俄每年向中國輸送的天然氣可達700億立方米。同時,中國還將積極加入俄羅斯天然氣開采領域,2009年10月,中俄能源投資股份有限公司宣布收購俄羅斯松塔兒石油天然氣公司51%股權,這可能成為中俄能源合作的新模式。中緬方面,2009年中緬天然氣管道已開始施工,預計2013年建成投產,建成后每年可供給中國100億立方米的天然氣。
“煤多、油少、氣不足”是我國能源供給的現實國情,實現多元化的供應是解決能源問題的必由之路。中國-中亞天然氣管道的通氣投產對破解“馬六甲困局”及一些西方大國對華“石油遏制”起到積極的作用。隨著我國城市化和工業化的進程加快,天然氣供應出現緊張的局面是歷史的必然。到2020年我國天然氣消耗量將比2009翻一番。天然氣市場還是會有一定的供應缺口。未來,進口液化天然氣仍然是能源供應的有效途徑,我國的天然氣供應將依靠管道輸氣和海上運輸液化天然氣兩條腿走路。 記者張藝、安蓓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