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80年代以來,美軍還收集、整理了全世界上千個機場的氣象資料,并定期修正。美軍先后投資的氣象研究項目包括制造地震的“阿耳戈斯計劃”、制造雷電的“天火計劃”和在颶風周圍實施人工降雨以改變風暴方向的“暴風雨計劃”等等。美國空軍和海軍還曾出資在美國阿拉斯加半島的加科納建成“高頻有源極光研究計劃”試驗基地,這些高頻電磁波發射裝置可把大氣粒子作為透鏡或聚焦裝備使用,從而改變大氣的溫度和密度,以達到最終改變氣候的效果。
這些威力巨大的氣象武器雖然可以達到短期的軍事目的,但人為大規模地改變自然條件,對地球的傷害卻是長期的。
將氣候變化提升到影響國家軍事安全的高度來認識
氣候變化直接影響著人類的生存環境,對軍事安全的影響當然也不可避免。
首先,沿海軍事設施面臨越來越頻繁的颶風、龍卷風等大規模破壞性天氣狀況的威脅。1992年,“安德魯”颶風過境佛羅里達州,幾乎將霍姆斯代德空軍基地完全摧毀。該基地雖幾經修復,仍然無法正常使用。2004年,彭薩科拉海軍航空站遭到“伊萬”颶風的毀滅性襲擊,被迫關閉一年。據統計,截止目前已有63處美軍海岸設施和一些核反應堆面臨暴風雨造成的威脅。
其次,全球變暖會引發海平面上升,使一些國家的海外島礁基地面臨被淹沒的命運。這其中,最危險的要屬美國在印度洋上的迭戈加西亞空軍基地。迭戈加西亞基地作為美戰略轟炸機在海外的四大駐扎基地之一,一直是美軍干預中東事務的重要后勤據點。但迭戈加西亞基地距離海平面只有4英尺,海平面稍微上升,該基地就可能無法使用甚至不復存在。
再者,氣候變化還會改變現有洋流布局,從而引發軍事部署的變化。有報道稱,全球變暖造成北極冰蓋融化速度加快,并可能會使北冰洋出現一條連接太平洋和大西洋的新航線,從而造成美國“北極后院”完全暴露。而俄羅斯艦艇可隨時利用該航線,使用遠程攻擊武器對美國本土進行打擊。
事實上,早在2007年,美國政府就出于這層考慮,開始向北極派遣海岸警衛隊。“未雨綢繆”,為未來可能發生的軍事斗爭做好準備。
其實,目睹最近的戰爭對人類生存環境最直接的破壞,目睹那些貧鈾彈、微波炸彈、集束炸彈等對環境造成的長期損害,人們都該意識到,從軍事角度來看,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不僅要具備環保意識,更需要世界各國樹立“慎戰”的理念。 孫曄飛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