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銀行3月18日在一份名為《熄燈?東歐和前蘇聯地區能源前景》的報告中指出,盡管俄羅斯和中亞是歐盟能源的主要供應者,但是該地區的一次能源供應、電力等前景令人擔憂。雖然俄羅斯、中亞地區資源豐富,但是如果不加大開發及節能力度,從整體上仍將面臨能源緊張問題,未來20年將需要超過3萬億美元的投資。
世行報告隱含悲觀色彩
在這份報告中,世行預計,到2030年,東歐中亞地區的一次性能源需求預計將增長50%,而電力需求預計將增長90%。如果不改變行為方式,東歐中亞地區或將面臨一場能源危機——到2030年從能源凈出口地區變為能源凈進口地區。此外,世行還預計,除非發現新油田,不然該地區產油量將在未來10-15年內達到峰值,但是如果俄羅斯加大對油田開發力度,峰值則可能推遲。天然氣同樣面臨資金技術不足的問題,如果情況得不到改善,在未來15-20年將達到峰值。
對世行此份報告,蘭州大學中亞研究所所長楊恕對《中國能源報》記者表示:“世行對東歐中亞地區能源形勢的總趨勢預測正確,但稍有悲觀。由于中亞地區能源豐富,北里海地區一直是全球主要油氣公司投資的重點區域。關于油氣達到峰值的問題,確實存在不確定因素,只要發現大型油氣田,這一推測就有推后的可能。”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研究員、能源戰略研究中心主任夏義善也認為:“世行的預測報告反映了該地區的現實情況。哈薩克斯坦、土庫曼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在蘇聯解體前,就有公司西方購買了這些國家的油田股份,但是由于當時基礎設施落后,勘探開發工作并未很好開展。”在蘇聯解體后,這些國家經濟長期處于困境,因此采取了大力引進外資開發油氣資源的策略,外國資本在中亞油氣開發中占據了很大比重,中國、俄羅斯、日本、美國等國都在該地區有投資足跡。
電力問題成主要憂慮
從世行報告來看,其最擔憂的是東歐中亞地區電力供應問題。從上世紀90年代初以來,該地區發電能力幾乎沒有增加,發電廠破舊不堪,大約80%的電廠都是1980年前所建,而電廠的平均工作年限為35-40年。該地區火電占總發電比例的66%,這其中一半來自天然氣,1/3來自煤炭,其余部分來自石油產品。楊恕認為:“電力設施老化是中亞地區一直存在的問題,因為資金缺乏,所以改善措施基本處于擱淺狀態。雖然俄羅斯與這些國家關系特殊,但目前投資意向不大。所以,中亞地區電力設施目前也沒有明顯改善的可能。”世行預計,東歐中亞地區未來20-25年在電力設施上的投資需高達1.5萬億美元,城區供熱投資需求約為5000億美元。
世行歐洲中亞地區可持續發展局局長彼得·湯姆森表示:“世行隨時準備協助各國幫助他們建立有吸引力的能源投資環境,幫助他們從各種渠道獲得資金。同時,東歐中亞地區也應加大區域間電力合作。”
其實,改善投資環境并非一朝一夕的事,電力合作也并非易事。以中亞五國為例,它們之間的電力合作就出現明顯矛盾。雖然世行報告希望中亞地區加大合作力度,但由于歷史、政治原因,充滿變數。去年年末,烏茲別克斯坦宣布退出中亞統一電力體系。作為上游國家,塔吉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擁有豐富的水資源,但其他常規能源匱乏,兩國主要靠水力發電。而中亞其余三國國內資源豐富,國內火電比重較大。在蘇聯解體后,中亞各國圍繞水資源分配和過境電費的收取問題紛爭不斷。楊恕表示:“2008年中亞遭遇寒冬,在塔吉克斯坦急需天然氣取暖時,烏茲別克斯坦中斷了對其能源供應,此舉是中亞存在能源矛盾的一個體現。此外,兩國在電力供應、水電開發上也有分歧。”
為緩解電力不足的局面,塔吉克斯坦計劃建造世界最高大壩,由于國內資金匱乏,吸引外資不力,塔吉克斯坦動員全民參股建造。據塔國總統拉赫莫諾夫估計,完成項目的費用為20億美元。一旦這個裝有6個發電機的大壩完工,塔吉克斯坦將成為該地區主要的電力出口國。楊恕表示:“大壩一旦建成,塔吉克斯坦國內供電狀況將大為緩解,但是俄羅斯考慮到與下游國家的關系,并沒有給予多大援助。由于水壩會影響下游國家夏季農用灌溉用水,因此上下游國家對此分歧很大。”
提高能效應加快步伐
世行認為,除了對產能進行直接改造外,能源效率投資也是緩解能源危機的有效措施。能效投資能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改善能源安全,同時實現可持續性經濟增長。世行預測,在該地區每增加一美元的能效投資,就能避免超過兩美元的生產投資。目前該地區有大量的能源潛質尚未開發,原因是能效投資存在許多障礙,包括能源價格不合理、缺少關于最新技術的信息、承包商和服務公司數量過少、融資緊張等。政府在能效領域可以發揮重要作用,不僅可以使能源收費反映成本,而且可以通過主動制定和更新住宅、設備和車輛的能效標準并強制執行等方式來提高社會能效。
除了能效問題以外,該地區的能源浪費問題也很突出。世行報告顯示,東歐中亞地區天然氣浪費嚴重,俄羅斯天然氣燃燒量居全球之首。據悉,俄羅斯2005年燃燒了550億立方米的伴生天然氣,阿塞拜疆、烏茲別克斯坦、土庫曼斯坦同年燃燒了70億立方米伴生天然氣。這在污染環境的同時又造成浪費。俄羅斯2008年伴生天然氣燃燒量達到400億立方米,直接損失130億美元。去年1月,俄羅斯政府令中明確規定,到2012年將回收和處理近95%的伴生天然氣。夏義善表示:“在伴生天然氣采收上,東歐中亞地區不如西方做得好,基礎設施、技術不足是其中原因。哈薩克斯坦的伴生天然氣浪費現象很嚴重,甚至會直接不采收。”雖然能源儲量豐富,但如果得不到有效利用,則只能加劇浪費。所以提高能效、減少資源浪費的確是東歐中亞地區的重要議題,除了政府采取相關措施以外,資金來源將決定能源環境改善力度的程度。 記者 劉洋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