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中國結束了十年浩劫,迎來新生。是年12月份,樊建川離開四川宜賓,來到內蒙古化德,曾是知識青年的他披上戎裝,開始了軍旅生涯。
軍隊條件甚是艱苦,但樊建川卻特別努力。1979年,樊建川如愿以償,考入西安政治學院,成為改革開放后第一批以士兵身份考入軍校的大學生。
西安政治學院等待他的不僅有全新的課程,還有無數被拋棄的文革像章和語錄。樊建川的收藏史,也正是從這些永遠退出了歷史舞臺的像章、語錄開始——對于他來說,收集這些,就是鐫刻了一段特殊時期的民族記憶。
1981年大學畢業后,樊建川被分配到重慶第三軍醫大學;1988年,他轉業回到家鄉宜賓;1990年任宜賓市副市長……不論身在何處,收藏都是樊建川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
1993年6月份,出乎所有人意料,樊建川突然宣布辭去副市長職務,下海經商。他選擇棄政從商一個重要原因是,希望有足夠的資本去搞收藏。
在下海半年后,樊建川便和幾個朋友一起貸款100萬元,注冊了一家房地產公司。但房地產事業不僅沒有帶來高額利潤,樊建川還一度被迫賣掉心愛的藏品來償還債務。就在樊建川山窮水盡的時候,恰逢國家出臺“商品房”政策,這為他掘到了下海后的第一桶金,他的收藏事業也隨之風生水起。
2004年6月份,樊建川投資2億元,集中建設了一個占地500畝、中國最大的博物館聚落。2008年5月份,樊建川決定籌建地震紀念館,永久性地收藏這場民族苦難。在他看來,這既是對歷史的尊重,更是對12月25日的激勵。
經過樊建川多年的嘔心瀝血,現在的建川博物館包括抗戰、民俗、紅色年代藝術品三大系列十幾個分館,館藏文物超過200余萬件,其中國家一級文物91件。
2009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樊建川又開始忙碌了。樊建川希望,他的建川博物館能凝聚歷史,預示未來,留住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告別偏執,告別浮躁,以開放的胸襟走向成熟的心路歷程。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