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大多數高官出訪都是“務虛”相比,朱棣文這位專家型部長的中國行有著更實際的目的
《國際先驅導報》記者廖雷、米蘭發自北京 “這是我父母結婚時的照片,這是我小時候的照片。你們可能會問我怎么會有這么帥氣的父親、漂亮的母親?是不是搞錯了?其實我長得還是有地方像我母親的。”
朱棣文依次展示幻燈片上的老照片,翻到一張他嬰兒時期的照片時,演講臺下的天津大學的學子哄笑起來。
這是朱棣文此次訪華的最后一站,7月14日他同美國商務部部長駱家輝一同抵京訪問。 3天的行程中朱棣文密集地與中國官員會面、演講、參觀,直到最后一站才放松下來。
為“碳排放”辯解
朱棣文在華最后一站的安排頗富溫情意味。他的外祖父李書田1923年以學業第一名的成績畢業于天津大學的前身北洋大學,獲工學學士學位,并于1927年應邀回母校任教,后擔任北洋大學工學院院長至1949年。朱棣文在演講前還接受了天津大學贈送的禮物——其外祖父李書田在北洋大學留下的珍貴歷史資料。
當然,朱棣文此行并不是為了“尋根”,他與駱家輝聯袂訪華,更主要的是作為奧巴馬總統的政策執行者,前來與中國方面探討如何加強在新能源以及應對氣候變化方面的合作。
在接受《國際先驅導報》的專訪時,朱棣文說:“我們倆一起來到中國,就是要向世界傳遞這樣一個信息:美中關系至關重要。對我而言,此次訪問就是要與中方共同合作降低能耗,并實現我們兩國以及世界其他國家向可持續利用能源發展模式的轉變。”
日前,美國提出對高耗能進口產品征收特別的二氧化碳排放關稅“碳關稅”,引起了中方的不快,“碳關稅”是否會影響中美關系?
朱棣文對此辯解說:“我們希望與中方合作共同推廣節能理念,如果這些理念和技術得到推廣,那么中國可以在國內使用這些技術。那時,我們在大規模建設節能建筑的時候,就不再需要從國外進口節能的建筑材料,而是可以在國內生產,就不需要繳納關稅。”
當記者提出發展中國家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是否應體現“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時,朱棣文對此原則表示理解,“發展中國家提出這樣的這樣要求完全正確”。不過他也表示,發展中國家在發展國力的同時也應進行減排。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