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28日)下午,在哥本哈根世界氣候變化大會落幕后的第十天,在杭州市委十屆七次全會召開的前一天,杭州召開建設低碳城市專題報告暨動員大會,喊響“實施低碳新政,建設低碳城市”口號。
全國政協原副主席,中國工程院黨組書記、院長徐匡迪院士應邀出席會議,并作了題為“應對氣候變化,發展低碳經濟”的精彩報告。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書記王國平發表了題為“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實施低碳新政,建設低碳城市”的講話。市長蔡奇主持會議。
繼下午大會后,昨晚,市委、市政府還安排市委十屆七次全會與會人員觀看美國前副總統戈爾拍攝的環保紀錄片《難以忽視的真相》。今天召開的市委十屆七次全會還將審議市委、市政府《關于建設低碳城市的決定》。這一連串大動作表明,杭州將全面開啟建設低碳城市的新征程。
應對氣候變化發展低碳經濟――徐匡迪精彩報告概要摘錄
全球氣候變暖是不爭的事實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第七次評估報告指出:最近100年,全球地表平均溫度上升了0.74℃,過去50年升溫速度是100年升溫速度的兩倍。
“從全球來看,氣候變暖已經是不爭的事實。”
氣候變暖的結果,徐匡迪首指冰川:中國冰川在迅速消融。西北地區的冰川縮小了21%,預計到2050年還將減少27%。而亞洲的大江大河都發源于喜馬拉雅山,包括中國的長江、黃河、瀾滄江、怒江,印度的恒河,就是從冰川流出去的。可以說,喜馬拉雅山是亞洲的水塔,水塔沒水了,亞洲也面臨麻煩。
在徐匡迪看來,氣候變化原因有兩方面:一是本身的自然規律,二是人類活動的影響。
人類活動最主要是溫室氣體的排放,土地利用的變化,以及城市化。溫室氣體中,二氧化碳占63%,它在大氣里面可以保存數十年到上千年。
中國二氧化碳排放形勢已經非常嚴峻,在2003年到2006年的4年中,能源消耗超過了過去20年的總和。
人口多、資源少的中國又該如何應對氣候變化?徐匡迪介紹了我國應對氣候變化的四條原則:一是1760年-1950年發達國家排放的二氧化碳總量占世界95%,而我國那個時候排放很少,到2006年這些國家排放仍占85%;二是中國在高速發展中二氧化碳排放總量確實增長很快,但是人均還是大大低于美國等國。三是中國將遵守《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里面指出的,承擔“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四是要依靠科技進步,大力節能減排,努力發展低碳經濟來解決發展問題。
著名的倒U形曲線
有個著名的倒U形曲線:在人類發展過程中,開始時不發達,此時窮但是很干凈;隨著工業化發展,能源消耗增加了,污染也增加,此時變得富有但是骯臟;過了這個階段,到人均收入2萬美元時開始工業轉型,隨著信息技術發展、高端服務業的增長,到人均收入3萬-4萬美元時,又變得富裕且干凈。
于是,中央領導曾提出要求,我們在這“高山”之中,能不能打個隧道穿過去,不走環境換富裕的路子。
對一個城市來說,可以,比如香港、新加坡,可以買鋼鐵、水泥,減少生產的污染;但對一個大國來說,很難。
關鍵就是如何用循環經濟的方式,減少曲線上“饅頭包”的高度。
比如,少用煤。可以說,中國一個很大的問題是“用煤”。1995年的時候,煤在所有能耗中占了3/4;到2007年,比例還有69.5%。
很多人不知道,煤最后產生的能源,是原來開采出的煤炭的1/4甚至是1/5。其余都在運輸、生產等中間環節消耗了;
而石油從開采到推動汽車跑起來,也只有1/5的有效使用率。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