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本哈根氣候大會上“減少碳排放”的口號已經不再空洞,中國正在為“低碳”做出努力。在國家作出2020年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40-45%的承諾后,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將結構調整作為2010年的發展重點后,在國際貿易中碳因素成為新的貿易壁壘的情況下,中國的工業企業面臨低耗能發展的嚴峻考驗。
國家:大規模淘汰落后產能
11月26日,中國政府向世界發出碳減排聲音:到202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幾日后,國內各大高耗能行業收到了工信部細劃了的淘汰落后產能指標,其中,煉鐵、煉鋼、水泥和玻璃行業需要淘汰落后產能分別為2113萬噸、1691萬噸、7416萬噸和600萬重量箱,總量超過億噸。國家發改委產業協調司巡視員熊必琳表示,為實現中國2020年碳減排目標,上述行業淘汰落后產能的任務非常艱巨。
剛剛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貸款方面也給出了限制:在信貸方面,“嚴格控制對高耗能、高排放行業和產能過剩行業的貸款”。這直接斬斷了高能耗工業企業的資金來源,它意味著企業如果不轉型,就是死路一條。
企業:高額投入求清潔生產降低碳排放
以陶瓷為例。就在不久前,陶瓷企業還是出名的高能耗高污染大戶。然而現在,在陶瓷產區佛山,已看不見遮天蔽日的污染,舉目望去皆是已經利用新技術生產的陶瓷企業。
想要合法發展,就要清潔生產,這是政府為陶瓷企業開出的經營底限。截至2009年10月,佛山市禪城區已有87家陶瓷企業完成關遷轉移,東鵬、強輝等18家企業已獲得廣東省清潔生產企業認證,全區環境質量明顯改善,陶瓷產業的減排工作取得顯著成效。
陶瓷行業龍頭企業東鵬,就是清潔生產的代表。“實施清潔生產三年來,東鵬在節能降耗方面取得顯著成績,僅單位產品的油耗和電耗降低就超過6%,產出遠比投入多。”東鵬華盛昌公司有關負責人表示。據了解,為達到清潔生產標準,東鵬等多個陶瓷企業先后投入巨資對生產工藝進行改造。
而那些能力有限的企業,只能選擇關停撤“場”。
出口:“碳關稅”前中國產品面臨環保挑戰
6月26日,美國眾議院通過《美國清潔能源安全法案》,以應對氣候變化之名將“碳關稅”正式納入世人視野。按照美國的規定,從2020年起對不接受污染物減排標準的國家實行貿易制裁,具體的措施將表現為對未達到碳排放標準的外國產品征收懲罰性關稅。據了解,相似的情況也開始在歐洲等發達國家出現。
我國出口的工業產品,多為資源投入型產品,能耗高、附加值低,由于價格優勢在中低端國際市場受到歡迎。如若“碳關稅”成形,以現有模式生產的工業出口產品將受到致命打擊。就在剛剛結束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也指明了高能耗產品的末路:政府將提高出口質量和附加值,嚴格控制資源型產品、高污染和高能耗產品的出口。
四面楚歌,高能耗的中國工業產品只有節能減排這一條路可以走。不少工業企業從業者表示,這一次,中國下刀治高能耗,是動真格的了。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