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產業產能過剩的事實與危害
我國新能源產業的產能過剩已是不爭的事實。根據國家發改委等部門剛剛聯合發布的《關于抑制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和重復建設引導產業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我國風電裝備產能到2010年將超過2000萬千瓦,而每年的風電裝機規模僅為1000萬千瓦左右。2008年底國內風電機組整機制造企業超過80家,還有許多企業正在摩拳擦掌,準備殺入其中。在多晶硅領域,2008年全國產量只有4000噸左右,但實際生產能力是2萬噸,在建產能更高達8萬噸。
與其他產業的產能過剩一樣,新能源產業產能過剩的危害不容底估,主要包括:極易導致惡性競爭,經濟效益難以提高,企業創新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也因此受到嚴重制約;浪費大量的自然資源,還可能對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破壞(多晶硅的生產就是典型的高耗能、高污染產業);造成大量不良銀行資產,浪費寶貴的財政資源;在應對全球金融動蕩的大背景下,“不僅嚴重影響國家擴大內需一攬子計劃的實施效果和來之不易的企穩向好的形勢,而且將錯失利用國際金融危機形成的市場形勢推動結構調整的歷史機遇”。
面對產能過剩的既成事實,我們且不可一關了之。強行關閉或者通過金融手段間接關閉相關企業,勢必造成大量人員下崗失業,從而對社會穩定構成潛在挑戰。而且,這些過剩的產能已經吸收了大量的資本存量,在找到新的出路之前就強行關閉,容易造成資本閑置和巨大浪費。顯然,堵不如疏,是因為堵的代價太過高昂。
疏導的方法有多種。論者多有指出的包括:實行優質企業的并購,鼓勵做大做強、以大帶小;建立和完善產業標準、產品檢測和認證體系,完善質量控制體系;把金融支持的重點從生產部門轉向研發部門,擺脫在核心技術上對國外的依賴,等。雖然以上這些從根本上說應該是我國新能源產業的調整方向,但真正實施起來需要復雜的利益協調,從而也需要較長的時間,效果如何更需要時間來檢驗。因此,如果要盡快解決新能源產業的產能過剩問題,就要有新的思路。
實施“走出去”戰略是解決產能過剩的有效途徑
產能過剩的本質是生產能力過于強大。生產能力強大本來是一件好事,但當這種生產能力被局限于一個特定的地域或邊界之內時,強大的生產能力就無法得到有效施展,出現“消化不良”,好事變成了壞事。因此,解決產能過剩的根本出路,就是要突破地域和邊界的限制,實施“走出去”戰略。一旦成功走出邊界,在國外站穩腳跟、占領市場,“產能過剩”這件“壞事”就可以再次變成“生產能力強大”的“好事”。
“走出去”戰略是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中央在深刻分析國內國際政治經濟形勢和發展趨勢的基礎上提出的重大戰略決策,其基本內涵簡單說就是鼓勵我國有優勢有實力的企業到國外投資辦廠,開拓國外投資市場。當時提出并實施“走出去”戰略,是我國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后更好地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必然選擇,也是應對經濟全球化挑戰、提高我國經濟實力和國際競爭力的必然選擇。今天來看,這項決策的確具有高度的前瞻性。
與國外同類產業相比,我國新能源產業的主要優勢就是強大的生產能力。中國目前已成為太陽能電池生產的第一大國,太陽能熱水器的使用量和年產量均占世界總量的一半以上,毫無疑問也是世界第一。在風能領域,中國今年新增風電裝機容量預計將躍居世界第一。事實上,某些國際機構的統計數據已表明,中國在風能設備、太陽能光伏電池、水力發電設備等方面的實力都是世界第一。如此強大的生產能力,如果能夠走出國門,比較優勢就會立即顯現出來。
例如,根據歐盟相關機構年初所做的評估,只要0.3%的撒哈拉沙漠得以開發建設成太陽能發電廠,就能滿足全歐洲的電能之需。歐盟的科學家據此提出了一項價值357億歐元的投資計劃,包括太陽能發電廠和通往歐洲的輸電線路建設。但歐洲的太陽能發電設備生產能力嚴重不足,根本無法滿足這個特大型項目的需求。如果擁有強大生產能力的中國生產企業能夠抓住這個機會,利用北非和西非地區并不昂貴的勞動力成本在當地投資建廠,或者干脆直接把國內過剩的生產能力轉移到相關地區,則既能滿足歐盟的建設之需,也能幫助東道國解決就業、增加稅收、發展經濟,可謂一個“三嬴”的結果。而且,與商品輸出相比,資本輸出可以有效規避發達國家的貿易壁壘。
國家的政策支持是關鍵
事實上,中國新能源產業的強大生產能力主要來源于三個方面:一是相對低廉的勞動力成本,二是相對充裕的可用資本,三是政府的政策支持。許多發展中國家的勞動力成本比中國還要低,而投資所需的資本可以隨著投資主體的轉移而轉移,因此國家的政策支持至為關鍵。金融危機爆發后,西方國家的銀行已經大規模地從發展中國家撤退,發展中國家普遍面臨嚴重的資本短缺,而中國面臨的主要難題則是如何把巨量的外匯儲備用于有效的海外投資。如果國家大力支持中國新能源企業的海外投資,這個難題至少可以得到部分的解決。
在這方面一個令人振奮的消息是,溫家寶總理在剛剛結束的中非合作論壇上宣布,中國將在未來三年內幫助非洲國家建造100個新能源項目,作為幫助非洲應對氣候變化努力的一部分。在筆者看來,如果這種努力能夠進一步向其他發展中國家和地區擴展,則就意味著國家已經把新能源產業實施“走出去”戰略作為中國整體對外經濟戰略的一部分。若如此,則中國新能源產業的產能過剩問題必將得到極大的緩解。 王偉男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