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人皆知的“山寨”一詞,最早源于深圳華強北商業街生產的低端手機。
作為亞洲最大的電子產品集散中心,這里曾云集了2000多家與手機相關的商鋪。然而,曾經“一鋪難求”、租金驚人的華強北,如今正在經歷蕭條冷落的寒冬。
從功能機時代進入智能機時代后,手機市場已經歷了多次“換機潮”,但由于廢舊手機回收體系的不健全,每年大量淘汰的廢舊手機成為嚴重污染環境的“殺手”。因而,業界人士認為,我國亟待建立一套完整的廢舊手機手機回收制度。
最近,蘋果最新一款手機產品iPhone5火熱上市,家住北京的劉小姐也迫不及待地在網上預定了一臺。劉小姐是位不折不扣的“手機控”,幾年下來已更換了十來部手機,而每次換手機,如何處理舊手機就成為一道難題。
事實上,像劉小姐這樣的消費者不在少數。自從手機從功能機時代進入智能機時代以來,隨著新功能的不斷出現和硬件的持續升級,手機市場已經歷了多次“換機潮”,而數量龐大的淘汰機去向也引起了業內人士的注意。
對多數人而言,淘汰后的手機無外乎三種歸宿:送人、閑置或當廢品賣掉。
然而,記者在采訪中發現,絕大多數人都不太愿意將手中多余的手機交給正規的回收企業。不少人對手機閑置家中給出了這樣的解釋:一方面對舊物件有感情,當作紀念保存起來;另一方面,擔心手機回收后的個人隱私會泄露。
據上海電子廢棄物交投中心有限公司負責人介紹,由于渠道不通暢加上回收價格低,很難從消費者手中成規模地將廢舊手機回收上來。
劉小姐的遭遇也佐證的了這一觀點,她告訴記者,本想收將手中用不著的手機賣了,但商販只愿意出100元收購,一部三年前買的功能機甚至只能賣10元錢,“一氣之下,我就把這些手機給了老家親戚的小孩當了玩具”。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之前發布的《化電子垃圾為資源》報告說,目前全球每年廢棄的手機約有4億部,其中中國有近1億部,回收率卻不足1%。而在上海,每年淘汰的手機至少有400-500萬部,但像上海電子廢棄物交投中心有限公司這類的“正規軍”,卻常年處于“吃不飽”的狀態,營業至今最多的一個月也就收到了500部,僅占市場總量的1%。
中國再生資源回收利用協會副會長潘永剛對記者表示,一噸廢手機,經過加工提煉后,能產生300-400克的黃金,500克左右的白銀。然而,大量可再生的廢舊手機并沒有進入正規回收企業,而是閑置在家,甚至有一部分流入了低水平的小作坊式企業,讓本可以無害利用的“城市礦產”反而成了“城市污染”。
警惕二次污染
如果廢舊手機得不到妥善處理,其中所含的危險化學物質會對生態環境和人體健康產生長期的影響。
很多手機產品外表看起來光鮮亮麗,其內部零件卻往往隱藏著很多看不見的有毒或有害物質,例如聚氯乙烯,溴,以及鉛,汞,鎘,鉻等重金屬。比如,蘋果公司曾在《2011年供應商責任進展報告》中,首度承認137名工人“因暴露于正己烷環境,健康遭受不利影響”。
由于制造商對他們的“配方”守口如瓶,唯一能夠知道現在手機里所含有成分的方法是將手機拆解后對相應部件進行分析。
前段時間,美國手機拆解機構IFixit與非營利組織HealthyStuff合作,對包括iPhone5在內的蘋果、三星、黑莓、LG、諾基亞、摩托羅拉、HTC等常見品牌的36款手機進行了拆解,并且對提交的組件通過X射線熒光光譜法(一種確定材料化學成分的方法)來進行分析。結果顯示,即便是在此次研究中表現最好的手機也含有危險化學物質,而在36種手機中,有24款在銅含量上都屬于高風險范疇。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