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經濟危機對各種產業都產生了重大影響,但其中也有一些產業影響不大,甚至受益。根據歷史經驗,每一次大的危機都會孕育出一批新興潛力產業。那么,本次危機當經濟開始復蘇后將會有七大產業屬于潛力產業,即新能源產業、環保產業、新一代IT產業、綠色制造業、文化傳媒業、醫藥保健業、現代農業。
⊙李佐軍
所謂“后危機時代”有兩種界定:一是危機過后的一段時期;二是經濟開始復蘇后的一段時期,復蘇并不意味著危機已過,本文按后一種界定來理解。國際經濟危機對各種產業都產生了重大影響,但其中也有一些產業影響不大,甚至受益。根據歷史經驗,每一次大的危機都會孕育出一批新興潛力產業。那么,本次危機當經濟開始復蘇后會有哪些產業屬于潛力產業呢?
一、新能源產業
新能源是指常規能源(煤、石油、天然氣以及大中型水電)之外的各種能源形式,如太陽能、風能、地熱能、海洋能、生物質能以及核能、氫能等。新能源產業具有潛力的理由是:
一是發展新能源產業已成為許多國家的共識。全球氣候變暖使人們認識到必須用新能源取代常規能源,以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國際經濟危機爆發后,許多國家認識到,要想走出危機必須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而新增長點的主要希望在新能源產業。尤其是美國奧巴馬政府更是將發展新能源作為美國未來經濟的主要方向,并制定通過了《美國清潔能源安全法案》。近年來資本市場對新能源產業青睞有加,“硅谷”正演變為“太陽谷”或“綠色之谷”。
二是許多國家推出了促進新能源產業發展的一系列優惠政策。如歐盟在2003年制訂了《歐盟氫能路線圖》,近5年來每年投入20億歐元,用于氫能、燃料電池的研發。日本政府近5年平均每年投入約2.7億美元用于新能源的研發。瑞士更是對風電和太陽能給予20年的持續補貼,并且通過立法形式予以確立。我國的《新能源產業振興和發展規劃》也正在制定之中,預計到2020年,中國在新能源領域的總投資將超過3萬億元。
三是中國的新能源產業正顯示出廣闊的發展前景。截至2007年底,全國推廣農村太陽能熱水器4286萬平方米、太陽房1468萬平方米、太陽灶112萬臺。截至2008年底,我國光伏電池產量達到了2500多兆瓦,居世界第一位。我國大型風電設備制造業也已進入一個新的高速發展階段。
二、環保產業
環保產業是指為防治環境污染、改善生態環境、保護自然資源而進行的技術產品開發、商業流通、資源利用、綜合服務等活動的總稱。產業內涵擴展的方向在潔凈或綠色技術和產品、環境服務等方面。美國稱之為“環境產業”,日本稱之為“生態產業”或“綠色產業”。環保產業具有潛力的理由有:
一是環保產業市場潛力巨大。據統計,全球環保產業的市場規模已從1992年的2500億美元增至2008年的6000億美元,年均增長率8%,遠遠超過全球經濟增長率,成為各國十分重視的“朝陽產業”。2010年中國環保產業的年收入總值將達8800-10000億元左右,其中資源綜合利用產值6600億元,環保裝備產值1200億元,環境服務產值1000億元。
二是發展環保產業為各國政府所鼓勵。如美國的環保產業投資逐步增加,每年大約有140~180億美元,在2004財政年度撥款近51億美元,用于氣候變化科學研究、先進的能源技術、自愿項目以及相關的國際援助。世界銀行估算,環境污染給中國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約占GDP的8%-12%。中國從2007年開始將環保支出科目正式納入國家財政預算。在4萬億投資中,資源環境投資占5.25%。
三是國際經濟危機為環保產業發展提供了新機遇。危機使一些重污染行業受到重創,為產業結構調整提供了機遇,也為環保產業提供了發展空間。危機使那些已制訂了污染治理方案,但擔心停產會影響經濟效益,寧可接受環保處罰也不愿意停產的企業,提供了一心一意實施污染治理方案的有利時機。危機導致市場物價普遍下滑,這可以節約企業的環境治理成本。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