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型屋面綠化是我們近年從國外引進和二次開發的新型綠化模式,其基本做法是在現有屋頂面層上,首先鋪設專用結構層,再鋪設厚度不超過5厘米的專用基質,最后種植特定植物。建成后,屋面綠化系統土壤、植被、水、空氣、昆蟲、鳥類等能形成相對獨立和穩定的小型生態群落,只要簡單的日常維護,便能長久維持生態和景觀效果。運用該技術實施屋面綠化的突出優點是:總體重量輕、屋面負荷低;施工速度快、建設成本低;適用范圍廣、使用壽命長;養護管理簡,管理費用低;生態效益好、景觀效果佳。因此,該技術一出現就受到市場的認可和政府部門的重視,是目前推薦推廣和實際應用面積最大的屋面綠化形式之一。
以滬、蘇、浙為中心的長江三角洲地區是我國經濟、科技、文化最發達的地區之一。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屋頂綠化這一能顯著改善城市環境的新型綠化模式在這里逐步受到了重視。長三角地區屬于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其氣候特征是冬涼夏熱,四季分明,降水豐沛,為屋面綠化創造了適宜條件,而春夏之交的梅雨、伏秋期間的干旱以及臺風、酸雨、凍害等氣象災害也為屋面綠化帶來了不利,特別是對栽培土層只有5厘米的輕質屋面綠化而言,所要面臨的困難更為突出,所以解決實施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變得尤為重要。以下是關于輕型屋面綠化的六點思考。
屋面積水
長三角地區的春夏期間(5月~7月),特別是6月中旬到7月上旬的梅雨季節,降雨集中,雨量大,持續性的大雨、暴雨是造成屋面積水,形成水澇的直接原因。積水是我們施工過程中發現的常見問題,也是造成輕質屋面綠化失敗的主要原因。屋面大量積水造成的危害有:屋面荷載短時間增加造成危險,屋面滲漏概率增加,造成植物爛根而生長不良甚至死亡。
綜合本地區降水量等因素,設計自然排水坡度的最佳值并留有余量,進行屋面綠化方案設計時對達不到要求的排水坡度要人為適當創造合理坡度,從而達到排水需求。原排水系統有設計缺陷的,除設計自然排水坡度外,綠化時還應該適當考慮增加排水管道的鋪設,必要時可以增設臨時雨水外溢孔。
設計者應該根據現場的具體情況,在綠化設計和施工時,改進排水系統中的不足,如增加周邊隔離區域的寬度、采用流量更大的排水墊層,從而達到快速有效排水的目的。施工養護單位應派專人進行定時、定點維護,檢查排(溢)水孔的狀況,保障排水順暢。
建筑屋面荷載
在進行屋頂綠化之前,首先應從房屋建筑商那里了解屋頂規定負荷和房屋的施工質量,在承重范圍內進行綠化的設計。充分考察分析屋面現有現狀,根據荷載量設計綠化模式,避免超出設計荷載,不能確定荷載的,擬采用輕質屋面綠化技術實施綠化。設計施工時,充分考慮屋頂荷載能力,負荷大的元素置于屋面的承重柱或承重梁上,從而減輕屋面的負荷。必須用少量較大樹木時,可栽植于輕質花桶中,置于主要承重部位。施工材料盡量采用輕型材料,如輕型混凝土、竹木、鋁材、玻璃鋼等。在達不到荷載要求而需要綠化時,應對原有屋面進行加固改造,如采用結構找坡,分解荷載,控制種植槽(池)高度和蓄水層厚度等,使屋面荷載符合設計要求。采用人工混合復配的輕質種植土,并嚴格控制種植土層的厚度。
屋面滲漏
長三角地區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房屋屋面大都為簡單的“大平臺”式結構,原有防水處理比較單一,過去幾十年里屋面滲漏成了老大難問題,而且目前需要實施屋面綠化的建筑大部分也屬于這一類。
對新做防水應根據行業標準《種植屋面工程技術規程》(JGJ155-2007)中規定的要求對種植屋面的設防標準達到二道或二道以上設防要求。設計之前要了解并掌握實地的排水和防水情況,以便在設計過程中,采取相應的措施,使排水系統和給水系統良性循環,防止屋面滲漏的發生。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