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岸歡呼,彼岸嘆息。當損益不均從民間層面上升至政府層面,這種博弈就更多地體現出一種尷尬。
最近的一個例子是,廣東佛山市南海區江南發電廠欲上馬“印染污泥焚燒(摻燒)發電項目”,但遭到“鄰居”高明區的強烈反對,高明區環保局更是直接出面交涉。令人意外的是,該項目據環評報告稱,“符合國家和地方的產業政策,符合南海的總體發展規劃。”
這樣一個項目為什么會引起當地居民的反對?類似這樣的項目,今后該建到哪里?對此,《每日經濟新聞》進行了調查和采訪。
焚燒污泥項目引發質疑
2006年,作為佛山市最大發電廠和最大排污企業的南海發電廠落成,為南海區2007年GDP突破千億大關,2008年重返百強縣“前三”提供了保證。
但與此同時,由于污染排放總量一直嚴重超標,對區域風向下方的高明城區造成嚴重的空氣污染,三年來“南海發電一廠”一直飽受詬病,高明市民的反對聲不絕于耳。
據公開檢測數據表明:發電一廠一期工程2008年排放的二氧化硫為6188噸,而佛山市下達給該廠一、二期的二氧化硫排放總量指標僅為3309噸/年。也就是說,超標近一倍。
在三年來的爭執中,佛山市人大代表多次發難,終于令南海發電一廠三期工程暫緩。并且,在該廠一期脫硫工程試運行結束并完成審批驗收前,環保局不會批準二期工程上馬。三期工程在“十一五”期間也將不予審批。
然而,當南海發電一廠的環境污染問題還沒徹底解決,新的問題又產生了。近日,高明區市民向區環保局投訴,稱南海江南發電廠擬在西江對岸籌建印染污泥焚燒(摻燒)項目。這一意向還在萌芽期,便遭到廣大高明市民的強烈反對。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環評報告上看到,該項目是江南發電廠針對南海鑫龍污水處理廠中污泥處理出路的問題,通過對鍋爐的工藝技術改造,焚燒污水處理廠污泥并將其轉變為無害的建筑材料,實現熱電聯產的“循環經濟、節能減排”和污泥處理的“減量化、穩定化、無害化和資源化”雙贏效果。符合國家和地方的產業政策,符合南海的總體發展規劃。
但是這一符合南海發展規劃的項目,卻遭到高明區的反對。
高明區眾多市民質疑,焚燒工業污泥將向大氣排放二惡英、氮氧化物、硫化物及鉛、鎘、汞、銅等物質,處于下風向的高明中心城區空氣質量將嚴重下降,危及高明區居民的生命安全。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1月5日致電南海區環保局,對方稱:“當事方江南發電廠還未向環保局遞交任何相關材料。據我們了解,江南發電廠污泥焚燒項目仍處在環評階段,尚無定論,但環保部門一定會慎重考慮對該項目的審批。”
市民反對引起政府間博弈
有高明居民在網上發帖稱,“我們要向番禺市民學習,把垃圾焚燒趕出南海。”他們的方式相當溫和,從政府的參與態度以及政府間的利益博弈來看,“南海印染污泥焚燒發電”項目不僅是南海發電廠糾葛的延續,更是一次政府參與的深化。
一江之隔的兩地,從三年前的發電廠落成開始,就一路上演著此岸歡呼,彼岸嘆息的故事。這種利益得失并不僅僅見顯于百姓間,更存在于政府之上。
坊間流傳著“一城得益一城失”的傳言。得益者獲得了發展,而受損方付出的卻是健康。據高明區某大醫院數據顯示,該院2006年因呼吸道疾病住院的人數只有1504人,而2007年則上升至1861人,2008年這一數據已經飆升至2370人。與此同時,鼻咽癌、肺癌的數據也呈現持續上升的趨勢。雖然沒有權威定論,但高明區市民將之歸罪于南海區的污染項目,當然也包括這還沒有上馬的“污泥焚燒”項目。
面對眾多市民的呼吁和反對,高明區環保局積極回應稱:“江南發電廠正處于區域主導風向(夏天為東南風、冬天為東北風)的上風向,其排放的污染物大部分排入我區范圍。若該焚燒污泥項目上馬,將會對我區造成較大影響。為此,我局就該項目的相關情況上報市環保局及區政府,同時致函南海區環保局反映高明市民的意見,提出要慎重考慮對該項目的審批要求。并提請區政府就該項目與南海區政府溝通聯系,并向上級市政府反映我區群眾對該項目的反對意見。”
記者在采訪南海區環保局時,得到的回應是:“我局已收到高明區環保局的函件,并向高明區環保局發出口頭邀請,希望一起到實地進行考察評估。目前環評工作正在進行,尚無定論,但環保部門一定會慎重考慮對該項目的審批。”
佛山市環保局環評科負責人告訴記者:“如果高明區和南海區兩地政府存在分歧,不排除上報市局的可能。但環評結果是否會經過市一級審批,要看項目立項是放在哪一級的發改委,目前該項目的相關材料還沒有傳到市局里來。”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