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于各類因素,對于中國的環保企業而言,真正走向國際市場,至少需要5~10年
從“援外”打井、對外承包工程,到并購參股海外環境資產,中國環保企業走出去的步子似乎已經邁開。
但實際上,在游戲規則尚未明晰之下, 不論是海外并購,還是項目出海,“走出去”的環保企業遭遇更多的還是復雜和無奈。
海外并購仍屬個案
今年3月初,首創集團與澳大利亞TPI集團達成協議,以約合50億元的對價收購其旗下的TPI NZ的100%股權,TIP NZ是新西蘭最大的固廢處理公司。
一年前,國企北控水務收購威立雅水務旗下葡萄牙水務公司CGEP 的100%股權。
企業去發達國家做收購有幾重考慮:首先是通過收購獲得有良好影響力的品牌,到其他國家進行招投標時會更有優勢;其次,國外一些項目收益率相對更高;此外,還可吸收運營經驗、人才和技術等。
兩大環保企業全資并購海外名企,似乎意味著開啟中國環保企業“走出去”的新格局。但實際上,本報記者多方采訪了解到,政策、資金、技術等多重限制下,海外并購道阻且躋。
“目前的海外并購還是以個案為主,并沒有看到近幾年明顯的增長。”中國環境投資聯盟理事長王世汶對記者表示。
曉清環保董事長韓小清對此表示認同,他告訴本報,做海外并購需要非常強的國際化經驗、資源和資金,中小型企業難以觸及。
同時,企業在做海外收購的過程中,需要熟稔每個地區的游戲規則。
桑德集團國際事業部總經理魏娓認為,發達國家有提標改造的需求,政府財政資金有多種方式的融資需求,歐債危機之后,很多大型的企業要剝離核心資產,但對國內的企業來說,在這些市場做并購最好的時點已經過去,而且企業是否掌握當地的游戲規則、法律框架,是否掌握當地的投行、評選機構等,仍然是一個大問題。
“如何跟新的游戲規則打交道——包括輿論、反對黨、少數觀點派——它幫哪個政黨、哪個政黨可能選舉獲勝?這樣新的游戲規則是否掌握了?” 魏娓說。
中信證券研究員王海旭也對本報記者表示,每一項海外并購都需要很長的時間來談,會有一系列的波折,特別是會有一些國家政策層面的限制,包括審批流程等。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