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池,和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統計顯示,我國每年的廢舊電池實際回收率還不到2%。然而,電池修復作為當代科技力量可以使廢舊電池起死回生,廢舊電池的回收和再利用也得到了國家有關管理部門的政策支持,但是中國開發電池修復的時間并不長,約兩三年左右。由此可見,電池修復市場潛力巨大。
統計顯示,全世界每年生產的各類電池約250億只,且年產量以20%的速度增長。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電池生產國、消費國,產量約占世界生產電池總量的1/2。然而,面對如此巨大的消費量,令人驚訝的是我國每年的廢舊電池實際回收率還不到2%。
廢電池無需回收
此前,有媒體刊登了一篇名為“廢電池不敢扔?環保局:無需集中回收”的文章,文中引用原國家環境保護總局、國家發改委等多部門聯合下發的《廢電池污染防治技術政策》中規定的“在缺乏有效回收的技術經濟條件下,不鼓勵集中收集已達到國家低汞或無汞要求的廢舊一次性電池”,引起一片嘩然。
一方面,是“一粒紐扣電池可污染人一生的飲水量”的說法廣為流傳,另一方面是權威部門聲稱的“不鼓勵集中收集”,廢舊電池到底是否需要集中回收?哪些廢舊電池有再利用價值,回收后又該如何科學處理?如果不回收,成千上萬的廢舊電池又該歸向何處?
中山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的同學們,在德國羅莎·盧森堡基金會的資助下,從去年6月份起,用半年時間對廣州城區的廢舊電池回收情況進行了一次深入的問卷調查。
調查顯示,93%以上的市民清楚地意識到廢舊電池的危害性,更有近一半的市民認為廢舊電池對環境的污染非常嚴重。但當問到如何處置廢舊電池時,近一半的市民選擇與生活垃圾一同處理、15%的市民會將廢舊電池長時間擱置在家、甚至有11.51%的市民會隨手扔掉,有23.47%的市民會將廢舊電池放入專門的回收箱;只有2.92%的市民會把廢舊電池出售給專業廢舊電池回收公司。
這一結果,正是當下中國廢舊電池回收所面臨的窘境的縮影:當絕大部分的人都認識到其危害性,但大部分人對于如何科學處理卻又一片茫然時,被稱為“城市礦產資源”的廢舊電池的回收再利用,該走向何方?
廢電池出路何在
據以上的調查結果顯示,公眾對廢電池的污染認識已經非常統一,分類處置成為一種自愿行為。隨著公眾環保意識的提升,隨著各種環保知識的普及,公眾對垃圾的分類處理正成為一種自覺,這為全社會共同創造美好家園提供了良好基礎。
企業對廢電池的集中處理興趣不大,參與度很低。充電電池越來越多地出現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而廢棄的可充電電池往往與廢一次性電池一樣當生活垃圾處理,無人回收,存在污染隱患。而對于不必集中回收的低汞或無汞廢一次性電池,感興趣的企業就更少了。
一方面是公眾的“熱”,一方面是企業的“冷”,分類集中的廢電池處于“無家可歸”的境地,企業從經濟利益考慮又不作為,廢電池回收面臨困境。
電遲修復儀市場前景
一節1號電池爛在地里,能使1平方米的土壤永久失去利用價值,一粒紐扣電池可使600噸水受污染,相當于一個人一生的飲水量!
廢鉛酸電池對環境污染危害大,在國際公約《控制危險廢物越境轉移及其處置的巴塞爾公約》附件“巴塞爾公約所轄廢物名錄A”中A1160處注明:“廢鉛酸蓄電池,完整或破碎的”。
2003年10月9日,國家環境保護總局和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建設部、科技部、商務部聯合發布了《廢電池污染防治技術政策》,該技術政策作為指導性文件,自發布之日起實施。在該文件第8章《廢鉛酸蓄電池污染防治》中,對于報廢的鉛酸蓄電池應該如何處理并防止污染有了明確的闡述,在第6.14條提到:“鼓勵開展廢電池資源再生的科學技術研究,開發經濟、高效的廢電池資源再生工藝,提高廢電池的資源再生率”。
可見,“鉛酸蓄電池修復技術”符合國家最新政策,具有良好的產業前景,也必將得到有力的政策支持。
電池修復技術可以使廢舊電池起死回生,看作當代科技力量對電池品質的提升和潛力的深入挖掘。廢舊電池的回收和再利用也得到了國家有關管理部門的政策支持,而中國開發電池修復的時間并不長,約兩三年左右。電池修復機不愧為是當今社會的方興未艾產業。由此可見,電池修復市場潛力巨大。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