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城鎮化、工業化加速,生活污水及工業污水在不斷增加,這已經成為水污染的主要污染源,其中當前生活污水的排放量已經超過了工業污水。2013年9月份,環保部常務會議對《清潔水計劃》展開討論,其整體投入或將大于大氣污染防治,達到2萬億元。具體的關注點包括:飲用水安全及水源地保護;城市污水排放標準與地表水環境質量掛鉤;高耗能企業級工業園區廢水治理。
有業內人士對此評價,《清潔水行動計劃》的出臺對于城市污水處理,自來水廠提標改造,以及工業企業、園區廢水處理都將帶來增量市場需求。
在城鎮污水處理方面,2012年4月,國務院印發《“十二五”全國城鎮污水處理及再生利用設施建設規劃》,提出“十二五”期間城鎮污水處理率由75%提高到85%。“十二五”期間,將新增3000萬噸/日的污水處理能力,僅污水處理設備建設投資市場需求在600億元左右,即每年增加120億元。目前,按處理水量7000萬噸/日測算,每年的運營費用約為260億元,到2015年每年污水處理運營費用將達到360億元以上,即每年增長20億元。新建污水管網15.9萬公里,管網建設投資新增2443億元。新建污泥處理處置規模518萬噸(干泥)/年,污泥處理投資347億元,考慮到國家污水排放標準的不斷提高,將來對現有污水處理設施改造建設和運營費用的增量仍然較大。
此外,在工業廢水處理領域,隨著工業經濟的迅速發展,不少江河湖泊因工業廢水排放受到較為嚴重的污染。從中國環保狀況公報數據看,全國廢水排放總量由2005年的524.5億噸提高到2011年的684.6億噸,工業廢水排放總量由2005年的243.1億噸下降到2010年的237.5億噸,下降幅度僅2.3%。
因此,后期國家將進一步加大工業水污染防治,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及生態修復,以及地下水污染治理的投資力度,這也預示著工業水處理除了擁有廣闊的市場空間外,還將迎來歷史性發展機遇。
垃圾焚燒盈利模式已形成
相較于大氣治理和污水處理,固廢處理行業尚處于起步期。固廢處理主要包括城市生活垃圾處理、工業固體廢棄物處理,以及危險廢棄物處理,其中城市生活垃圾處理盈利模式已經形成,且已進入市場化階段,而在“十二五”期間,城市生活垃圾處理的投資和運營市場也將迎來較大的發展空間。
根據“十二五”規劃,全國設市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90%以上,縣城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70%以上,到2015年新增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能力58萬噸/日。截至2011年底,全國設市城市生活垃圾處理率79.7%,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能力40.91萬噸/日。由此可以看出,這離“十二五”規劃目標還有一定的差距,這也預示著未來此行業有很大的增長空間。
從投資額看,“十二五”期間全國城鎮生活垃圾設施投資總額約2636億元,較“十一五”期間實際投資額增長370%。與此同時,從垃圾產生量看,有統計顯示,10年前人均垃圾產生量為每天0.5公斤,當前人均產生量為每天1.2公斤,年復合增長率達到20%左右。
另外,目前我國生活垃圾的處理方式有填埋、堆肥、焚燒、綜合處理4種。技術路線上,國家鼓勵采用焚燒處理技術、衛生填埋處理技術作為生活垃圾處理的保障手段。從國家統計局數據看,城市生活垃圾焚燒比例由2005年的9.82%提升到2011年的19.86%,而衛生填埋比例同期則由85.17%下降到76.88%。
“垃圾焚燒的比例逐漸上升,但是對于垃圾焚燒排放的廢氣,大家還是有一定的擔憂,不過從近年的情況看這一擔憂有所緩解,主要表現在近年垃圾焚燒廠建設比較積極,招投標比較踴躍。”某券商行業分析師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
另一方面,有券商分析師認為,從國外的發展模式看,垃圾焚燒將是今后城市生活垃圾處理的趨勢。而填埋處理技術隨著時間的推移,垃圾填埋中的滲透物對地下水造成污染,由此帶來的生態災難更是不可修復。
當前日本、德國、荷蘭、法國等國家垃圾焚燒比例已經很高,其中日本、丹麥等國的比例已超過70%,而我國垃圾焚燒比例還不到20%,這也顯示了后期這一比例將大幅提高。
當前垃圾焚燒領域已初步形成了 “居民付費 財政補貼 電價補貼(垃圾發電)”的運營模式,而只有資本雄厚、能夠獲得垃圾發電項目的企業才能分享巨大的行業蛋糕。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