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能源及環境的雙重壓力下,發展混合動力的呼聲正日漸升溫。
日前,湖南科力遠(長沙工廠正式投產,這是中國首家獨立掌握混合動力汽車核心部件——鎳氫電池的制造工廠,初期產能規模為6萬輛。在投產當天,長安汽車便與其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成為首個嘗試規模化發展混合動力的本土整車企業。與此同時,國內其他幾大汽車集團也抵達現場,與科力遠展開接洽。
中投顧問高級研究員李宇恒表示,汽車電氣化是未來發展的大趨勢,電氣化不但滿足了汽車技術發展的內在要求,同 時也滿足了
節能環保的客觀要求。而混合動力技術作為汽車電氣化產品的創新型技術,在汽車電氣化的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過度作用。“國內各汽車廠商積極準備混 合動力汽車正是看準了這個市場發展的大趨勢。”
據悉,自去年下半年以來,政府密集出臺了多項關于汽車節能減排的政策,在2012-2020年汽車業發展規劃中,政府要求汽車制造商到2015年將乘用車平均燃料消耗量降至6.9升/百公里,到2020年降至5升/百公里。
然而,目前,我國乘用車的平均燃效水平是7.38升,這意味著,在未來7年內汽車的累計油耗水平將降低32%,而在過去的6年里,中國平均每年的油耗只降低了1.3%。
“隨著資源與環保壓力的加重,混合動力汽車將成為未來汽車發展的重要趨勢”。李宇恒說。
國家信息中心信息資源開發部主任徐長明指出,汽車業要達成2015年的設定目標,通過傳統動力系統的改進尚可達成,但2020年目標則必須通過其他途徑,而混合動力現在看來是最為現實的選擇。
清華大學汽車技術研究院院長宋健也表示,純電動汽車可能10年內難獲突破,而混合動力是能夠在現有基礎上實現降低一半油耗的技術,這對燃油消耗總量近55%的汽車行業來說可以解燃眉之急。
同時,據蓋世汽車網調查顯示,43%的汽車業內人士認為要達到2020年百公里油耗5升最有效的途徑是發展混合動力汽車。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國內汽車廠商大都已經具備研發生產混合動力汽車的技術與實力,但相應的成本仍然較為高企,國家的支持力度并不大,壓制了汽車廠家投入、推廣混合動力汽車的動力。”李宇恒表示。
目前,我國仍然以純電動汽車、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為主要推廣方向,對于混合動力汽車,有業內人士指出,只是“口頭上鼓勵,但沒有太大實質性動作”。
此外,混合動力與
新能源汽車享受的補貼力度也相去甚遠。一輛純電動乘用車的補貼可達到6萬元,而混合動力車僅享受與節能汽車相同的3000元補貼待遇。
盡管發展純電動汽車已成為未來新能源的主流,并享受到相應的補貼,但國內汽車企業并未放棄對混合動力技術的投入。長安新能源汽車公司總經理任勇表示,混合動力在中國的前景是毋庸置疑的,不管有沒有國家政策支持,未來都將產業化、商業化。
統計數據顯示,2012年我國混合動力汽車產銷1.2萬輛,而今年在前9個月就賣出了這個數,前三季度銷量比2012年同期增長了60%。但是,這樣的普及程度和美國、日本等國家相比仍有極大的差距,因此,加快推進混合動力產業化發展勢在必行。
“我國混合動力汽車的發展有賴于政府和企業的共同努力。”李宇恒建議,一方面我國政府要從新提起對混合動力汽車的扶持力度,鼓勵并引導企業升級 技術,生產低能耗、環保的混合動力汽車;另一方面汽車廠商則要進一步加強研發、技術投入,以生產出質量過硬、節能環保的混合動力汽車。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