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悉,由國家發改委、工信部制定的《化解產能過剩矛盾總體方案》目前已經完成。該方案對水泥等行業將采取市場化調控的手法,企業只要達到環保、節能等標準的,就允許生產,就不再定義是否有國家審批。
這意味著部分未批先建的不合規項目有望合法化,但是新的緊箍咒仍將會對落后的產能進行調控和淘汰。
事實上,國家多個部委近年一直對過剩行業進行調控,雖然獲得行政審批的項目有限,但前述五個行業實際的產能卻在不斷擴大。
北京科技大學冶金學院教授許中波指出,由國家審批轉變為采用為環保、節能等新的調控手法,實質上是一種對過去項目的“補批”,這對優化產能是有益的。
下一步,國家將減少政府對于企業過度的干預,在大幅減少政府審批事項的同時,以市場手段規范準入,為支持企業創新體系創造潛力。
多年來,國家一直在采取行政審批的辦法限制鋼鐵、水泥等行業的產能擴張,但是無論是具體企業還是行業協會的一些人士對此都并不認同,政府和坊間對于行業產能是否過剩存在分歧。
針對工業行業的行政審批權的進一步下放,北京科技大學冶金學院許中波提醒,由于地方政府顧慮鋼鐵等行業為本地創造的稅收和就業,很難有積極性去調控過剩產能和淘汰落后產能,而新的限制辦法,能對產能過剩調控的影響如何還需進一步觀察。
消息人士說,過去被定義為過剩行業的約一半的未合規投資項目有望合法化,只要通過環保、節能等評估,即能實現變相補批。
事實上,水泥等行業五大被定義為產能過剩的行業,有諸多已經投建的項目未經行政審批。
許中波認為,國家通過環保、節能等手段來評估項目是否合規是否需要關閉,進而規范市場控制產能的辦法,實行起來有一定難度,比如環保的指標怎么界定?又如何監控?
最常見的一種狀況是,一些企業引進了脫硫的環保設備,使用起來會增加經營成本,實操中,企業只有在有監管、有檢查的時候才會使用。
相信對耐磨鋼球生產廠家來說,水泥行業化解產能過剩是大家都希望看到的事情,也同樣期待著水泥行業能夠早日走出困境,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