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圳碳交易市場試點啟動之后,武漢低碳城市試點正式被國家發改委批準。根據獲準的方案,到2015年,武漢市單位地區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10年下降20%,非化石能源占全社會能源消費8%以上,并積極推出清潔發展機制(CDM)和合同能源管理(EPC)等節能的新機制。《京都議定書》中有三個靈活履約機制,CDM和EPC就是其中的兩個。
碳匯出口大國
目前,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CDM項目碳匯出口國。
國電龍源電力是一家以經營新能源為主要業務的國企,每年賣碳所得在公司財報業績中占據一席之地。據龍源電力一位負責碳交易的人員介紹,公司每年將新能源減排的碳指標賣給歐洲國家,主要是歐洲政府類買家,如奧地利能源署和丹麥能源署,賣碳收益頗為可觀,從早期的幾千萬收入,現在已達到上億元收益。
類似國電龍源這樣向歐洲賣碳的中國公司還有很多,這是因為,中國國內的碳交易市場還沒有大規模啟動,歐洲是主要購買國家。自2005年2月16日,《京都議定書》生效之后,按其規定,發達國家締約方有實現溫室氣體減排的義務,即通過在發展中國家實施具有溫室氣體減排效果的項目,把項目所產生的溫室氣體減少的排放量作為履行《京都議定書》所規定的一部分義務。向發展中國家購買碳指標,一方面,對自身而言,讓發達國家履約變得靈活,使其得以較低成本履行義務;另一方面,對發展中國家而言,協助發達國家減排的同時,也獲得了資金和技術,幫助自身減排。這就是被稱為雙贏的CDM機制的主要作用。
CDM機制的優勢在于通過一種雙贏的碳交易模式,最終達成了在全球減排的效果。從減排成本而言,發達國家的減排成本是發展中國家的幾倍甚至幾十倍,因而向發展中國家直接購買碳資產,不僅有助于實現發達國家的減排目標,也通過資金和技術的轉移,讓發展中國家減排成功。
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與能源相關的碳排放占全世界25%,節能減排的壓力非常大。因此,在歐盟已經建立了完善的碳交易體系之時,中國就成為歐盟碳資產的主要賣家。但價格主要依據歐盟的碳交易市場價格而定。
“早期和歐洲簽訂的合同價格,基本是按照歐盟市場價格和中國發改委定的價格,但目前則主要依據歐盟的市場價格,比如當前是每噸0.6歐元,這和前幾年相比下降很多。”國電龍源碳資產管理的一位工作人員介紹說。在國際碳交易市場中流行著一句話:“中國喝湯,歐美吃肉”。沒有定價權,淪為純粹的“賣碳翁”,是中國在世界碳交易體系中的現實寫照。
“邊走邊看”的試點
北京環境交易所在8月份舉行了成立五周年的研討會,會上透露出北京已做好碳交易市場化的準備。目前中國已在北京、深圳、上海、武漢等7個城市啟動了碳交易市場化的試點工作,“中國七省市的碳交易試點,在2014年將繼歐盟碳排放交易體系成為全球第二大市場,覆蓋7億噸碳排放。”中國國家發展改革委委托氣候組織和中央財經大學撰寫的《中國應對氣候變化融資策略》報告中這樣描述。
北京環境交易所總裁梅德文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認為,中國的碳排放市場還是非常有希望的,前景看好。碳交易市場符合社會建立起一個低成本、高效率的減排機制的迫切要求。中國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碳匯出口國,碳交易的市場潛力非常巨大。
“各試點城市均應根據各自的經濟發展狀況和節能減排目標綜合考慮,探尋出適合自己的碳交易市場體系。而且,啟動時間的先后并不是衡量碳交易制度、體系是否合理的標準。”中創碳投戰略總監錢國強認為,中國建立碳交易試點的目的,就是要摸索出與國情相符的碳交易市場體系,至于政策制度設置、碳總量制定是否合理,還需要“邊走邊看”。希望通過試點,最終總結出一些共同的特點,逐步形成全國性的碳排放權交易機制。
盡管市場潛力巨大,但近期經濟學人智庫(EIU)最新發布的《陣痛中前行:中國的碳交易試驗》報告卻認為,中國的碳交易試點面臨著諸多阻礙,在全國范圍內推廣可行的交易體系,尚需時日。
經濟學人智庫能源編輯Martin Adams在報告中指出,中國作為最大的碳排放國,建立全國性交易計劃的規模將超過歐洲。“試點的成功將使其中一個地區有望被選定為未來全國性碳交易市場的所在地。但障礙依然很多。”Martin Adams認為,現行的試點工作成效甚微,法律沒有對企業做出強制性的碳排放配額。目前除深圳外,普遍采取的是自愿原則。
Martin Adams分析認為,中國現有的配額體系和懲罰制度形同虛設。比如按照深圳的碳交易體系計算,一家過度排放的企業若沒有完成配額要求,將會受到處罰,超額排放部分將被要求按照三倍于市場平均價格支付罰金。按深圳的交易市場價格計算,每噸15歐元的的罰金遠遠低于歐盟ETS每噸100歐元的處罰標準,企業即使受到處罰也將無關痛癢。還有一種可能是企業游說政府成功,來年獲得的碳配額增加,那么處罰將更顯得形同虛設。何況,中國多數的碳交易計劃并未公布企業碳排放配額的詳細數據,配額不會以一個明確的上限形式出現,而是會根據省級碳強度目標來確定。
“中國要真正推出一套碳交易運作方案,可能要到2020年左右。”Martin Adams最后得出這樣的結論。
對此,國電龍源碳資產管理技術公司總經理王垚在接受采訪時表示,配額分配的背后存在著博弈。目前中國碳交易市場剛剛起步,制度的設立、交易規則的建立等等,還屬于摸著石頭過河,“在此過程中,需要國內的各參與方積極參與和響應,并將自身積累的經驗提供給政府和相關主管部門,來幫助他們制定出更符合中國特點的碳市交易制度。”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