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記者走進湖北省武漢市漢口北垃圾焚燒發電廠,見證了將城市生活垃圾“變廢為寶”的整個過程,更了解到市民做好垃圾分類是多么迫切和重要的問題。
年發電2.68億度可供8萬戶使用據介紹,漢口北垃圾焚燒發電廠主要負責處理江岸、江漢、硚口和黃陂4個區的生活垃圾,日處理量可達2000噸,目前是全市最大的垃圾處理廠,去年共處理生活廢棄物83萬噸,這些原本沒地方擱的垃圾,經過再處理,共計發電2.68億度,相當于9萬噸煤的發電量。
據了解,所發電量除保證電廠運行自用外,其余電量全部并入電網,由電力系統統一調度運行。記者粗略估算,武漢市家庭通常每月用電兩三百度,因此該廠一年的發電量即可保證8萬戶家庭的年生活用電。
然而,據市固體廢棄物管理處相關負責人介紹,生活垃圾并不是越多越好,在倡導節約的大背景下,還是要盡量減少生活垃圾,武漢市剛剛定下生活垃圾“減量化”的目標,預計到明年將減少1000萬噸。
垃圾處理基本無害化按照處理流程,運輸車先要將垃圾傾倒于垃圾原生庫中存放。接著流水線上的垃圾行車會將垃圾搬運、堆垛,瀝出一定滲濾液,分類后的垃圾被投放至垃圾破碎機進行破碎、磁選,再通過輸送系統進入垃圾成品庫。
垃圾焚燒時由行車投放至焚燒爐內。技術人員表示,此時必須保證爐內溫度達到850攝氏度以上,這樣才能徹底消滅垃圾中的毒害物質。焚燒后的爐渣經過冷卻機冷卻,熱量被繼續回收利用,經帶式輸送機除鐵后,集中輸送至渣庫,而后外運綜合利用,可用于制磚、鋪路。
分離后的煙氣與煙道中受熱面發生熱量交換,把鍋爐中的爐水升溫升壓轉換成熱蒸汽,由注氣管導入汽輪機組發電。煙氣從鍋爐尾部出來后,再進入煙氣凈化處理系統,噴入活性炭和硝石灰,可控制重金屬、酸性氣體。最終經布袋除塵器可過濾掉99.9%的粉塵,經處理后的煙氣由煙囪排向大氣。廠內懸掛的LED顯示屏,顯示出國家規定排放標準和實時排放數值,基本做到全程無害化處理。
垃圾分類不完善影響發電效率記者在垃圾原生庫中看到沙發、席夢思床墊等生活家具,甚至還有少部分建筑垃圾。
據了解,武漢垃圾處理設備在全國處于領先水平,但市民在丟垃圾時還缺乏分類意識。據該廠技術人員介紹,由于在投放、收集、運輸的全過程垃圾都沒有被分類,這些內含鋼鐵的垃圾和菜葉、水果等濕質垃圾就會大大降低焚燒效率,遇到個別沒被完全粉碎的石塊還會將焚燒管道弄破。
漢口北垃圾焚燒發電廠負責人表示,每年寒暑假都會有不少中小學生前來參觀,他們發現一個突出問題就是,極少有同學能說出垃圾到底該怎樣分類,平時能做到垃圾分類的同學就更少。其實垃圾分類是一個系統工程,分類越細,分出的可再生利用的物品就越多,再生利用處置的效率也越高,最終垃圾總量就越少。真正的可回收物和危險廢棄物,往往需要經過分揀站進行“二次分揀”甚至“三次分揀”。而目前對于市民來說,能夠做到將干濕垃圾分離就是個很好的開端。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