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會未達成廣泛共識之前,絕不辦理立項手續,絕不開工建設。”繼12日廣東省江門市政府決定再延長10天時間公示中核集團龍灣工業園區項目后,江門市委副書記、市長龐國梅13日卻突然向公眾這樣表態。同時,鶴山市市長伍宇雄在發布會上宣布,由于社會各界人士反對意見比較多,對中核龍灣工業園項目不予申請立項。
當年,有超過40個地方政府激烈爭奪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下稱“中核集團”)這個投資近400億元的核燃料加工廠項目,最終,江門鶴山市勝出。根據官方的說法,該項目2017年建成后,產能可滿足核電發展2020年規劃的50%燃料需求,無論是在工業產值還是在稅收方面將會再造兩個鶴山。
但老百姓似乎并不認可官方的樂觀估算,從7月4日江門市發改局發布《中核集團龍灣工業園項目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公示》(下稱“穩評”),征求公眾對該項目的意見起,民眾的反對聲音在網絡上迅速發酵,網上的“核擔心”逐漸升級為“核危機”。
臺風中心是最平靜的
核燃料不是新名詞,我國從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開始建設核燃料廠,至今仍在運行。就在政府部門欣喜征地順利的同時,公眾聲音幾乎一邊倒:為什么在人口稠密的珠三角地區進行這個危險項目?若核泄露,將對周邊多少公里的地區造成影響?4月已經動工,為何7月才告知市民?項目是否應該提前開聽證會?
起初,反對聲僅出現在江門市的幾個公共論壇和部分江門市民的微博上,后來,反對的聲音逐漸蔓延。
一名當地的居民表示,周邊的人都是談“核”色變,怕在極端的情況下,發生不可預料的事情。至少他們在7月4日政府發布公示之前,對這個中國東南沿海第一座核燃料加工廠都是一頭霧水。
在調查中發現,項目選址地的居民并不像外界想象的那樣恐慌。
該項目確定選址于址山鎮大營工業區。在從鶴山市到址山鎮30多公里的路上,并沒有看到一條反對的橫幅。到了址山鎮位于昆聯村的核燃料項目基地,只見遠處山丘邊立起了氣象觀測塔,四周雜草叢生,甚至找不到介紹該項目的牌子,并未發現質疑聲音中“項目4月已開工”的跡象。
鶴山市政府也在回應中提到:氣象觀測塔主要用于大氣氣象監測和環境氣象資料的收集,是項目開工前的必備前期工作。因為國家對核工業有嚴格的管理規定,為做好以后對項目輻射水平的監測,需要在核燃料廠還沒有開工前對當地的天然本底輻射水平進行監測。
昆聯村到項目基地不到1公里,因是農忙時節,沿途村民們都把稻谷平鋪出來曬,馬路被占了一半,附近是衛浴、廚具的廠區,這是當地的支柱產業。
中核龍灣工業園項目涉及這里1個村委會和7個生產隊,昆聯村村委書記林海表示,當時征地工作還算順利,幾乎零投訴。
村民郭練說,離家這么近,一開始還是挺擔心的,春節后,政府組織大家到宜賓核燃料廠參觀,也請專家來開講座,盡管還摸不著頭腦,“但當地政府領導也在這里住,我覺得他們不會犧牲安全來獲取經濟效益吧。”
發改局局長:我們無法去做外圍城市的工作
10日,來到鶴山發改局時,發改局局長鄧衛東一臉疲倦,但依然不厭其煩地回答著重復的問題。隨著質疑聲逐步升溫,到訪的各路記者也絡繹不絕。“如果不是因為要應對輿論,鄧局長已經到桃源鎮黨委書記的崗位上班了,上周已經公示完畢。”身旁的一位工作人員一邊埋頭記錄,一邊悄悄告訴記者。
盡管鶴山市當地政府利用報紙、廣播、電視、政府網站等各種媒介,回應著質疑的聲音,但鄧衛東坦言:“輿情反應有預料,但是不足;科普做得不夠,但很有難度。”
鄧衛東表示,就知道社會上的反應可能會很猛,因為大家對“核”不了解。甚至把“核燃料廠”等同于“核電站”。他稱,希望通過風險評估公示,分析輿情的特點,讓不同的群體發出聲音,才知道怎樣去化解。
據悉,該項目總用地面積229.0665公頃(含配套設施用地4.9125公頃),總建筑規模約50萬平方米,總投資約370億元,集中建設鈾純化轉化、鈾濃縮、核燃料元件制造等設施,旨在打造“一站式”的核燃料加工產業鏈。按照項目規劃,2020年前建成國際一流的核燃料加工產業集群,并逐步成為具有標志性的亞洲核燃料加工中心。
鄧衛東的老家就在址山鎮,離核燃料廠只有3公里。選址確定后,鄧衛東被鄉親們指著鼻子罵,他委屈地說,鄉親們當初有不理解的地方,但后來組織村民、干部到位于宜昌市區的核燃料廠實地參觀、加上專家的答疑解惑,當地群眾也就慢慢接受了。
“核燃料基地就是一個機械加工廠。”核工業(天津)理論工程研究院副院長池雪豐接受中國青年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和一般的工廠相比,不需要任何特殊條件,一般會選擇地質結構較為穩定的地區,而這也只是為了避免發生地震時的機械損失。“我們的核電都在沿海,核燃料需求較大,而核燃料元件在東北、西北,所以要在沿海選個點,鶴山的地質結構也較為穩定。”
中核集團副總經理李季科說,核燃料工廠不是核電站,沒有輻射很強的x、β等射線,而且廠房實行封閉式管理,萬一發生泄漏,影響范圍也不會超過300米。
“因為社會風險評估是當地政府組織的,不需要擴展到全國,但群眾的情緒是來自四面八方的。”鄧衛東無奈地說,“社會對這個項目不夠了解,事情比較復雜,但當地政府無法去做外圍城市的工作。”
聽取民意為何不能提到簽約前
雖然該項目沒有提前開工建設,但項目其實在今年3月31日已在北京悄然簽約。當時,江門當地媒體及網站有發布相關消息,不過各界反應并不大。
此次公示的“穩評”,是根據《國家發展改革委重大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暫行辦法》(下稱“《辦法》”),面向公眾對社會穩定風險收集意見,屬于重點項目立項前的一個規定前置程序。這也是廣東省第一個實行該辦法的重大項目。
至于為何不能在簽約前就聽取民眾意見,比如召開聽證會等,鄧衛東說,核燃料廠的安全性是很高的,程序上是不需要聽證的。他指出,這個項目的招商引資很激烈,談了大半年,才簽了協議。
之前,鶴山當地政府做了地質災害的評估、地震災害的評估、氣象、洪水等7個方面的災害評估專題報告,因為項目敏感,要求外圍環境要保證該廠的安全運行,最后再簽的約。
這次的“穩評”中有6種主要風險因素,包括公眾參與不完備引發的風險、放射性污染物對環境的影響、項目可能影響區居民對核燃料加工的認知度引起的風險等。
《辦法》提到,重大項目社會穩定風險等級分為——高風險:大部分群眾對項目有意見、反應特別強烈,可能引發大規模群體性事件;中風險:部分群眾對項目有意見、反應強烈,可能引發矛盾沖突;低風險:多數群眾理解支持但少部分人對項目有意見,通過有效工作可防范和化解矛盾。
《辦法》提到,評估主體作出的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報告是國家發展改革委審批、核準或者核報國務院審批、核準項目的重要依據。評估報告認為項目存在高風險或者中風險的,國家發展改革委不予審批、核準和核報;存在低風險但有可靠防控措施的,國家發展改革委可以審批、核準或者核報國務院審批、核準,并應在批復文件中對有關方面提出切實落實防范、化解風險措施的要求。
也就是說,一旦啟動穩評,項目就有被直接終止的可能。
12日下午,鶴山市政府召開了一個向香港澳門鄉親匯報該項目的座談會,沒等鶴山市市長伍宇雄介紹,大家就一致反對,甚至說,“不管安不安全,如果繼續做,就全部撤回對鶴山的投資”。
一位在現場的工作人員表示,心理恐懼的危機來得更加直接,并不是項目的安全性。“現在,項目被叫停了,我們心里反而輕松些了。”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