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一個月,余陽就可以向一個8億的市場邁進一大步。
2011年底,余陽所在環保企業取得佛山市voc(即揮發性有機化合物)在線監測系統試驗權,在高明和南海兩地進行其公司制造的voc設備試驗。7月初,余陽將有望完成最后一個試點的鋪設。根據規定,設備在正常運作一年后,即可進入市場銷售。
根據不完全統計,如今佛山正有5000家企業被要求進行廢棄重點監測,如果無意外,一年后,余陽即可以16萬每套的價格將其設備出售。
在借助于南海國家環境服務業華南集聚區產業促進平臺完成研發和制造后,余陽有望率先進入一個市值至少為8億的市場。
余陽的機遇,其實得益于近年來,政府對企業排污的監控和整治力度的增強。如今,南海國家環境服務業華南集聚區正式啟動已有一年有余,已經有超過100多家環保企業進駐。記者通過走訪發現,盡管集聚區環保產業鏈已初步形成,但是營業額超千萬的企業,仍是也設備生產類企業為主,技術研發和方案設計企業仍顯不足。
借行業整頓 環境服務業崛起污染地
南海環境服務業的發展,要從上世紀末講起。
上世紀90年代,時為西安交通大學電子工程系教師的余陽開始南下,來到佛山,進入佛山電子集團,助力學校與企業在環保方面的產學研合作。
時值佛山工業快速發展期,長久以來在環保領域工作的經驗,讓余陽看到了佛山粗放式的發展背后的環境服務業將大有可為。1999年,余陽從佛山電子集團出走,次年7月,與朋友成立了廣東長天思源環保科技有限公司,生產污染源監控設備和系統,注冊資本為1000萬。
2003年10月,佛山市出臺《佛山市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環境規劃綱要》出臺,計劃投入170.76億元,用于城市環境保護、生態修復等工程項目建設,開始對一些污染重的行業進行整治,同時鼓勵民間投資建設和經營生態環境保護和環境污染治理項目。
余陽的設想初步得到了時代的印證,然而此時長天思源的市場卻一直未能擴大,成立后一年,營業額僅為4萬元,隨后幾年,其營業額也仍無有較大提高。
為此,《佛山市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環境規劃綱要》的出臺讓余陽下定決心進行市場擴張。2004年,長天思源開始承建佛山污染源在線監測系統項目,在佛山市鋪設了100多個在線監測點,負責企業的污染源在線監控。
然而,根據當時的政策規定,環保設備生產商還需負責設備的維護,而費用則是在設備購買時一次性付清。隨著設備的持續運行,余陽發現每個點的設備維護需每年4萬多元,100多個增長點頓時成為100個負擔點,企業生存面臨危機。
及至2005年,政府為了杜絕企業自身運營存在造假情況,開始引入第三方運維概念,規定被監測企業需出資聘請第三方負責環保設備的維護和運營。因此,長天思源獲得了一筆補貼,生存危機得以解除。
就在余陽所在企業成長之時,佛山的環境服務業也得到初步發展。據統計,2004年,廣東省環保產業總產值為510.99億元,其中,佛山環保產業年總收入為86.06億元,位居廣東省各地級市的第三位。
與政府做生意
上百環保企業進駐華南集聚區
2011年6月,南海對外宣布,國家環境服務業華南聚集區正式落戶桂城瀚天科技城以來,開始試點發展環保服務業。
同年8月4日,南海發布《佛山市南海區促進環保產業發展扶持和獎勵辦法》,設立總額為15億元的環保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對環保企業注冊、場地租賃、廠房建設等進行獎勵和補貼。
2012年3月,余陽將公司總部遷入南海國家環境服務業華南集聚區。隨后,余陽成立了佛山市和源活性炭再生科技有限公司,開始廢棄在線監測業務的延伸。與余陽同一批進入集聚區的還有另外將近30多環保企業。隨后,遷入集聚區的企業陸續增多,如今,連同園區內原有環境服務企業,數目合計已逾百家。
今年,6月中旬,南海對外公布了《佛山市南海區人民政府關于佛山市南海區大旗污染整治和管理工作情況報告》,報告中指出,目前南海區共有3萬個污染源,其中重點監測企業也達到3000家。
但由于人員、監測資源配備有限,且南海環境監測部門并不具備重金屬、voc等監測能力,自2011年以來,部分監測都是委托有資質的公司去完成。
這一現狀,被南海的環保企業看作巨大商機。
據國家環境服務業華南集聚區產業促進平臺經理蔡進介紹,環境服務市場按照支付主體來劃分,可分為政府市場、產業(傳統產業環保化)市場、公眾市場、公益市場四大類,目前集聚區內百家企業與政府做生意,或與政府間接做生意,是他們的共通點。
以余陽即將進行試點的voc在線監測裝備為例,其采用的檢測方法乃是與日資企業合作研制的技術,而非國際通用的色譜檢測,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今后在進行推廣時可能存在一定的風險。
然而,余陽所在企業所生產的設備只需16萬,而非色譜檢測法的200萬。憑借價格上的優勢,以及認定佛山即將在廢氣監測方面進行大力整頓,余陽依然將超過營業額7%的費用投入其中進行研發
“政府對某一行業進行整治,哪一個行業就會成為我們的市場,我們其實是在與政府合作做生意。”盡管目前長天思源的客戶90%以上都是制造業企業,但是余陽并不否認他們與政府之間的密切聯系。
與余陽僅有數層樓之隔的佛山市華清環保工程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萬杏波對此也表示贊同。萬杏波告訴記者,在2004年,他就是借著佛山對陶瓷業的整治的機會,開始生產廢棄處理器,并在幫助幾家大企業進行廢棄設備安裝后,逐漸打開市場;隨后,又借大瀝整頓鋁型材的契機,將業務拓展到鋁材行業,最終走出了南海,走向了全國。
關注:技術研發型企業稀缺 環保企業也需要升級
目前,瀚天科技城內,6號樓的預留場地也正在進行裝修,但已幾乎被預訂一空,據蔡進介紹,未來那里將會會新進駐的環保企業的辦公場所。
“盡管我們目前進駐的企業數目不少,但是缺少頂層設計的企業。”蔡進說,按照《國家環境服務業華南集聚區建設方案》,集聚區將重點發展環境金融與貿易服務、污染治理設施社會化運營管理服務、環境技術服務等三大主導產業。
但就目前進駐的企業來看,營業額超千萬的企業,仍是以設備制造業為主,能提供綜合方案和技術研發服務的企業仍然稀缺。
“環保企業看著風光,實則艱辛。”2008年末,萬杏波接到一個廢氣處理裝備安裝項目,雙方于年前簽訂協議。然而,春節后動工時發現鋼材價格上漲,項目所需費用遠高于預算,最后,項目幾乎沒有利潤。
“我們目前的業務拓展就是依靠誠信,通過一個個項目推廣我們的品牌。”萬杏波說,盡管其企業營業額已經超千萬,但是目前的發展,仍是依靠國外技術為主,難以進行技術升級級研發。
對此,蔡進認為,環境服務企業如果不了解自身的使命,不主動進行科技創新和模式創新,就無法跟上現代服務業的發展步伐,甚至會淪為另一種意義上的制造業。
廣東柯內特環境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朱斌也有同樣的擔憂。朱斌所在企業一直以在線監測污水作為主要業務,但是隨著業務的展開,他逐漸意識到,只有真正幫制造業企業發現自身存在的問題,才可以徹底打開環境服務業的市場。
“很多企業需要的不是一個‘監視者’,而是一個‘建言者’。”朱斌說,盡管目前環保企業利用政府政策的便利,在行業整治中通過提供裝備獲得盈利,但是長期以往,并不利于環保企業的發展壯大。
因此,朱斌的企業已經開始將其在線監測服務,從排污口覆蓋到企業的整個生產線。通過整條生產線的數據分析,幫助企業尋找生產流程的改進辦法,“這需要的不僅僅是技術,還有一種環保產業升級的理念。”
南海顯然已經意識到了技術研發和方案設計等企業的重要性。
南海區環境運輸和城市管理局環保產業科一名負責人說,目前集聚區產業促進平臺內部展示中心、檢測認證中心、方案解決中心、科技金融合作中心、信息發布中心、企業招商服務中心、對外交流合作中心等7個中心已經建成,中小企業借助公共平臺,已經可以進行部分的檢測和技術研發。
此外,聚集區內今后在引進企業時,將會更加注重引入具有自主知識產權、技術和標準,以及側重技術研發、方案解決類型的環保企業。據其透露,7月,將會啟動一個項目,引入一批具有中科院背景的企業和實驗機構。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