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瀝青剎車片到多環芳徑方向盤,一場車內環保的風暴正在席卷中國車業。
近期,車內空氣質量成為新聞熱點。根據近日發布的《2013年第一季度車內空氣質量輿情報告》顯示,一季度有關車內空氣質量的報道是去年同期的3倍。同時,過去更多在低端車型上出現的問題,在高端車上也開始被普遍關注。
一場車內環保的風暴正在席卷中國車業。想要解開這道難題,需要車企與政府雙方面的努力與誠意。因為,無論是自主品牌還是合資品牌,面對消費者對汽車環保安全上的質疑,沒有企業能夠獨善其身。
有標準非強制
從瀝青剎車片,到多環芳徑方向盤,車內空氣事件的不斷發酵,猶如給消費者上了一堂汽車化學課。
面對媒體的報道,有的車企憤然發布公告,力證自己符合標準。有的車企則選擇“沉默是金”,對此拒絕回應。由于缺少專業的技術知識,消費者也無從分辨究竟誰真誰假,因此又變成了一場有關車內環保的“羅生門”。
事實上,環保部早在2007年就已經頒布了《車內空氣揮發性有機物和醛酮類物質采樣測定方法》,2011年又頒布了《乘用車內空氣質量評價指南》。但是后者僅僅屬于推薦性國家標準,并非強制性標準,也不具備法律效力。因此,盡管有標準,但卻未必有實施。
中國汽車市場競爭異常激烈,打價格戰是主要的競爭手段之一。在這種局面下,車企會放松環保標準以換取更低成本,這種思路不難理解。同時,由于車內環保質量檢測需要專用設備,普通消費者無從判別,也給車企留下更大的操作空間。
據了解,目前中國車內空氣質量檢測成本高昂,檢測費用高檔數千元,普通消費者不愿承擔。另一方面,和室內空氣檢測一樣,這種檢測透明度不高,對檢測結果作弊的可能性較大,消費者對其的信任度也十分有限。
消費者用腳投票
食品不安全、空氣不安全、飲用水不安全……中國消費者在安全性問題上早猶如驚弓之鳥。面對車內空氣質量問題,由于對汽車技術不了解,檢測環節模糊成本又高,消費者更是處于非常弱勢的地位。在這種情況下,所謂“惹不起躲得起”,消費者更多的選擇用腳投票。
在采訪過程中,多位車主表示,近期新聞曝光的多家車企的產品,將被剔除自己的購買考慮名單。在一個多元市場下,消費者有著眾多選擇,趨利避害無疑是最正常也最現實的解決方案。
這種趨勢,讓深陷環保事件的車企受到影響。4月12日,長安鄭重發布聲明和權威檢測報告,證實此前被曝多環芳徑超標的長安悅翔測量值完全符合10mg/Kg的德國GS標準。且有專業人士表示,該標準是目前全球通用的最權威、最嚴格的車內空氣質量檢測標準。
對此,此前進行報道的CCTV并無回應。事實上,由于央視的傳播能量巨大,長安的一紙聲明并不能將由此帶來的影響消除。而這種看不見摸不著,但又極大影響消費者選擇的問題,也更有可能被利用,成為商業競爭的一種手段。
前文所述的《乘用車內空氣質量評價指南》如果上升至強制性標準,或能解決眼前這一困境。而在這之前,完善這一指南則是第一步。以多環芳徑為例,這一容易被使用于車內的強致癌物,目前中國仍無國家標準出臺。
環保竟成賣點
在這樣的大環境下,越來越多的車企開始以車內空氣質量作為賣點進行宣傳。但值得思考的是,一個關乎生命的質量標準,卻被當做產品賣點大肆宣傳,實在是中國汽車行業的悲哀!
中國正在進入汽車社會,一個消費量級達數千萬輛的市場正在走向成熟。這些新時代的消費者,將不僅僅關注外觀、關注性能,更會關注安全和環保。
目前頻頻發生的車內環保問題,凸顯了目前中國汽車業在生產、檢測、標準等多方面的不足。在這些問題上,僅僅依靠企業的自律顯然不是解決之道。這種時候,更需要政府之力進行導向與約束。一套能夠跟得上產業發展速度的法規,才是可持續性發展的根基。
環保無小事。從呼吸到吃飯,從開車到坐車,環保關乎著每一個人的健康與生命。隨著新一屆政府的上位,建設車輪上的“美麗中國”已經成為大勢所趨。
看著車外美麗的中國,我們也期待車內可以同樣美麗。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