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烏魯木齊市大浦溝固體廢物綜合處理場滲濾液處理項目全面開工,工程建成后將會有效防止滲濾液對周邊環境造成污染。據了解,該處理場以BT方式開始新建滲濾液處理工程,處理規模600立方米/日,建設內容包括膜處理車間、鼓風脫水機房、生化池、調節池等。
4月16日,從該處理場了解到,這個項目被列入2012年烏市基礎設施建設重點項目,總投資約6693萬元,采用BT(建設-移交)方式進行融資建設。截至目前,該項目土建工程已完成總投資400萬元,設備制作工作完成今年總投資3000萬元,預計2013年10月試運行結束,并正式投產。該項目建成后處理垃圾滲濾液約20萬立方米/年,減排COD(化學需氧量,通常是指污水中可降解的有機物含量)4358.1噸,減排總氮648.24噸。
據了解,該處理場于2003年建成投入使用,現在每天收2600噸生活垃圾,占烏魯木齊垃圾總量的80%,每天產生400噸左右滲濾液。因垃圾滲濾液一直未得到有效處理,大量積存于填埋庫區,不但嚴重阻礙了生活垃圾填埋作業,也對周邊環境造成了一定影響(詳見本報4月11日A8版《垃圾場滲濾液威脅六千畝耕地》)。
解決污染的滲濾液處理工藝是怎樣的?首先,將滲濾液收集到調節池,對水質和水量進行調節,調節后的出水進入生化系統處理,經反滲透系統過濾后排放,最終的出水可用于園區道路降塵、周邊綠化等。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