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面盼水,嚴重缺水已成為中國可持續發展的障礙;一方面又“怕”水,連續降雨曾導致一些城市主城區嚴重積水。面對盼水與“怕”水的矛盾,秦升益委員提出,在老小區改造和新小區建設中強制推行雨水收集和綜合利用。
中國是全球公認的13個人均水資源最貧乏的國家之一。有資料表明,目前中國淡水資源總量約為28000億立方米,居世界第4位,但人均只有2300立方米,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4,位列世界第121位。如果扣除那些難以利用的洪水徑流和散布在偏遠地區的地下水資源,中國現實可利用的淡水資源僅為11000億立方米左右,人均可利用水資源量約為900立方米。
“當前,雨水收集和綜合利用產業在國外發展比較成熟,已形成上千億元的市場規模。”秦委員介紹,美國、德國、日本和澳大利亞都通過政府立法的方式實現了雨水的收集和綜合利用,并把雨水資源作為一種戰略性資源進行強制性推廣使用。但這一產業在國內尚處于起步發展階段,推廣應用與國外仍有較大差距。“差距就是空間,就是潛力。”
秦委員說,雨水收集和綜合利用是解決城市內澇問題的有效途徑,也是緩解首都水資源壓力的重要舉措,建議提高市政道路和雨水收集工程定額標準;在老小區改造和新小區建設中強制推行雨水收集和綜合利用,增加透水磚路面鋪裝,推行屋頂集雨,隱型水庫建設,增大雨水收集利用的財政投入。同時,將創新產品上升到行業標準,發揮示范引領作用,促進雨水收集和綜合利用產業發展。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