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中央投資安排要求更多的是強調尊重經濟和市場的規律。無論是在規模還是在結構上,將打破舊有的思路,考慮與資源相配及不同地區、不同產業發展的需要,特別是節能減排和生態環保領域。
十八大報告提出“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為未來勾畫出一個天藍、地綠、水凈,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美麗中國”。十八大報告把生態文明建設和美麗中國列入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布局。同時,要把生態文明理念和原則全面融入城鎮化全過程,走集約、智能、綠色、低碳的新型城鎮化道路。這是十八大報告關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新要求中的一大亮點。對生態文明的追求,建設“美麗中國”,預示了新市場的開啟,中國經濟將由此獲得廣闊的發展空間。
國家發改委主任張平在去年12月18日召開的全國發展改革工作會議上對2013年扎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主要任務作出部署,提出要加快實施節能技術改造、合同能源管理推廣等節能減排重點工程。在各項政策扶持利好的情況下,美麗中國的建設已經加速前進。
中國年度最高層次的經濟決策會——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閉幕。會議明確提出,將消費擺在了基礎性的地位,而讓投資起關鍵性的作用,并且強調要增加并引導好民間投資,在打基礎、利長遠、惠民生、又不會造成重復建設的基礎設施領域加大公共投資力度。對于已經公布的2013年的經濟工作計劃,業內普遍認為與以往保持了較高一致性,要促進國內消費,加大基礎設施投資,加快城鎮化進程等。
國家發改委更是已經劃定具體的投向:2012年12月18日,國家發改委主任張平明確表示,要發揮好投資對經濟增長的關鍵作用,中央預算內投資主要投向保障性安居工程和城鎮基礎設施、“三農”、社會事業和社會管理、節能減排和生態環保、自主創新和結構調整、欠發達地區等領域。
發改委的表態,更明確指出了2013年中央投資的結構和方向。
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副院長趙錫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此次中央對于投資在經濟增長中地位的考慮不同于往年,透露出積極的改革信號。2013年中央投資安排要求更多的是強調尊重經濟和市場的規律。他認為,2013年的投資安排,無論在規模還是在結構上,將打破舊有的思路,考慮與資源相配及不同地區、不同產業發展的需要。
從已經出臺的部分投資安排來看,2013年投資仍會“唱大戲”。
國家發改委2012年9月5日公告批準全國多個軌道交通及城際鐵路建設規劃,9月6日又集中公告批準了11個項目,其中10個為環保投資項目。目前,根據國家發改委運輸所完成的《2012-2013年中國城市軌道交通發展報告》統計,2013年,已批準的項目將進入規模建設階段,城軌投資規模有望達到2800億元-2900億元。
根據國內各城市軌道交通建設規劃編制和報批的進展,預計在2013年,將獲得批準新一輪軌道交通近期建設規劃的城市為:西安市、天津市、重慶市、成都市、杭州市、寧波市、昆明市、青島市、無錫市和東莞等10個以上城市;預計在2013年,徐州市、溫州市作為新增城市將會獲得批準。屆時,我國獲得國家批準建設軌道交通的城市將達到37個,城市建設繼續高居世界第一。
中國人民大學氣候變化與經濟研究所慶東瑞博士在接受采訪時表示,節能環保產業是國家加快培育和發展的7個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是我國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的必然選擇。同時,為使我國在新一輪的全球經濟增長中占據有利地位,必須不斷提升節能環保產業競爭力。
1月15日~16日在京召開的2012中國節能服務產業年度峰會提出,節能環保已經成為國家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之首,據了解,我國節能環保產業潛力巨大,拉動經濟增長前景廣闊。根據通關數據測算,到2015年,我國技術可行、經濟合理的節能潛力超過4億噸標準煤,可帶動上萬億元投資;節能服務業總產值可突破3000億元;產業廢物循環利用市場空間巨大;城鎮污水垃圾、脫硫脫硝設施建設投資可超過8000億元,環境服務總產值將達5000億元。
慶東瑞表示,我國將環保措施的著力點放在電力、鋼鐵、造紙、印染行業是針對于上述向來是污染重點領域的行業進行環保改造與升級,上述行業的污染治理成績高低直接影響到我國環境污染改善情況,而上述行業不僅僅就環保而環保,而是要求在環保改善過程中促進的是產業的升級,這本身是科學發展觀的具體體現。
去年7月以來,國家發改委已審批通過70多個清潔發展機制項目,以及多個機場、水電、風電項目。9月5日,國家發改委官網集中公告,批準全國多個城市的20多個軌道交通及城際鐵路建設規劃,其中,23個規劃的投資總額接近8400億元。
根據已經公布的有關規劃,“十二五”期間,國家將投資約1.5萬億元,優先實施8項環境保護重點工程,開展一批環境基礎調查與試點示范;投資近2.4萬億元,用于節能減排重點工程。專家們預期,從現在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時,政府還會出臺更具體的生態文明建設行動方案,相應投資額將繼續大幅增長。
慶東瑞說,在目前國際國外宏觀經濟形勢仍低迷不振的情況下,啟動內需,穩定就業已然成為目前政府需要處理的重大問題。在確定發掘內需是目前中國經濟平穩增長的根本立足點情況下,就要考慮內需發掘的結構層面。顯然利于國計民生、環境保護的基礎設施建設是在生態方面符合了目前國家保護生態環境,提升生態品質,順應民生要求的政策導向。而事實上,早前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歷史時期對于環保方面的投入是遠遠不夠的。
“受制于地方政府的資金狀況,城鎮化將更精細、更重質量,傳統基建領域占比可能下滑,而環保、燃氣等新型投資有望成為投資重點?!鄙赉y萬國[微博]首席宏觀經濟分析師李慧勇表示,其中綠色環保、智慧城市、城市燃氣、城市軌道交通、屋頂光伏建設等子領域值得關注。
有分析認為,節能環保將一直貫穿城鎮化建設整個過程中,綠色節能照明、城市污水處理、節能建材等,將助推新型城鎮化的發展。
民生證券行業分析師滕越認為,未來將以城市群為主體推動城鎮化,交通、市政、公共服務、行政體制等各方面要協調推進。從時間先后順序看,政策著力點很可能是先建設民生相關的“硬件環境”,再逐步有序提高“軟件環境”。
據專家估算,“十二五”期間,中國在生態建設、環境保護和節能減排領域中,將投資8萬億元。而這8萬億可能帶動眾多行業上下游的投資,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巨大。
據了解,除了政府主導的公共投資,社會資本也會將更多的目光轉向和節能環保有關的產業。根據投資咨詢機構的研究分析,自2008年以來,風險投資和股權直接投資投向清潔技術的案例,呈現出快速增長的趨勢。2009年,中國首次超過美國,位列全球清潔技術領域投資額第一位。2001年至2011年,共有37家環保企業46次獲得股權融資,其中水處理、固廢處理、環保技術咨詢及推廣,尤其受到投資方的青睞。此外,自2010年以來,先后有6只環保領域產業投資基金成立,資金規模達到158億元。
對生態文明的追求,既意味著舊模式的終結,也預示了新市場的開啟。中國經濟將由此獲得廣闊的發展空間,進而為投資提供更多機會。
“目前人民群眾對于日益優良的生態環境的要求與我們經濟發展過程中導致的對于環境的破壞已經構成了中國社會的矛盾之一?!睉c東瑞說,通過對于環保領域基礎設施的資金投入,不僅僅是順應了發掘內需,穩定經濟增長,更是為今后中國經濟實現穩定較快發展提供了可依靠的基礎保障,同樣在民生領域也是優化居民周邊生態環境,滿足大眾對于優良生態日益增長需要的順時之舉??焖侔l展中的中國,也必須通過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轉向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實現中華民族的永續發展。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