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一掃用手機瀏覽
“感恩與回報之心已經成為我們科學探索的不竭動力與源泉,我們時時刻刻以它來激勵自己用奮斗、探索所取得的點滴成績來回報黨和國家的培養。”這是中國工程院院士、現任四川大學校長曾經的感言。
謝和平院士上個世紀80年代初在我國最早建立了裂隙巖體宏觀損傷力學模型,開拓了裂隙巖體損傷力學研究新領域。謝和平院士的科研成就非凡,亦為他帶來了多個獎項,包括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和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提高煤炭“科學產能”勢在必行
“煤炭作為我國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在保障國家能源安全、促進國民經濟和區域經濟發展、維系社會穩定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無可替代的戰略地位。近年來,在市場需求的強勁拉動下,我國煤炭產能不斷擴大,但科學產能亟待提高。”目前我國煤炭綜合考慮生產安全度、綠色開采度、機械化程度三類因素下的科學產能僅為11.1億噸,僅占目前煤炭產量的1/3。他呼吁,我國煤炭行業亟待實現從“量的崛起”轉向“質的繁榮”,提高“科學產能”勢在必行。
長期以來,我國能源過于倚重煤炭,煤炭工業不堪重負,深層次問題與矛盾日益凸顯。根據我們承擔的中國工程院課題最新研究成果,目前我國煤炭綜合考慮生產安全度、綠色開采度、機械化程度三類因素下的科學產能僅為11.1億噸,僅占目前煤炭產量的1/3;百萬噸死亡率高、機械化程度低、資源回收率低、對生態和水資源破壞嚴重的“非科學產能”占煤炭產量比重的2/3。按照我們擬定的科學產能綜合評價各指標計算,2010年我國煤炭科學產能平均分為42.58分,而美國煤炭科學產能為94分,英國、德國為93分,澳大利亞為97分。這充分說明我國煤炭開采科學化水平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
提高煤炭科學產能,關鍵是要提升煤炭工業的生產安全度、生產綠色度和機械化程度,由粗放、無序、污染轉向高效、安全、綠色開采,全面提高我國煤炭開采的科學化水平。具體來講是要推動五個轉變。
一是由產量速度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隨著我國能源結構不斷優化,未來煤炭需求的增長會逐步放緩,煤炭市場空間會進一步縮小,因此,煤炭行業的外部環境和內在動力,均要求煤炭開發由產量速度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創新發展模式、轉變發展思路,提高發展能力。
二是由單一煤炭生產向煤炭綜合利用、深加工方向轉變。煤炭行業整體經濟效益的提升,需通過行業產業鏈的科學設計,尤其是通過下游產業鏈的有效延伸,生產滿足市場需求的系列產品來得以實現。以資源開發生產為龍頭,發展新興產業,提升煤炭價值空間,推動煤炭上下游產業一體化發展,推進煤炭深加工轉化,促進煤炭產業升級是改變煤炭工業效率低下,經濟附加值不高的根本出路。
三是由粗放的煤炭開采向以高新技術為支撐的安全高效開采轉變。長期以來,我國煤炭開采呈現出粗放的特點,造成資源的巨大浪費,技術的落后是主因。應切實加大煤炭行業重大基礎理論和關鍵性技術研究,推動煤礦向大型化、現代化、自動化、信息化的方向轉變,向安全高效生產、清潔高效利用的方向發展。
四是由單純控制煤礦傷亡事故向全面性的保障職業安全轉變。過去一談到煤炭安全,主要用災害事故的人員傷亡數量來評價,忽視職業健康保障。其實我國煤炭行業職業病,如塵肺病發病率明顯高于其他行業。因此,科學的煤炭安全觀要進一步擴展和延伸,應該涵蓋整體職業安全,實現全面性的職業安全與生產同步發展。
五是由資源環境制約向生態環境友好型轉變。從長遠看,煤炭行業應堅持循環經濟發展理念,推進節能減排工作,加快科技創新和新技術研發,推進煤礦向綠色礦山模式發展。
關于煤炭市場需求的增大和煤炭科學產能供應的不足存在的“量差”,謝和平認為解決這一矛盾的最好方式就是提高煤炭行業的科學產能。要按照保持已有,改造一批,以新建礦井為主的原則全面推進煤炭工業科學產能的發展。
一方面,在保持已有1/3科學產能的穩定生產;爭取對另外1/3未達標但可改造的煤礦,從科技上進行攻關和技術改造,使其達到科學產能的要求;剩下1/3落后和不可改造的部分逐步予以淘汰。
另一方面,新增產能嚴格按科學產能標準開工建設。可以通過進一步推進煤炭資源整合和煤礦企業兼并重組的力度,提高煤炭工業規模化、集約化生產水平,高標準、高水平地建設國家規劃的14個大型煤炭生產基地。通過加快大型現代化煤礦建設,進一步擴大煤炭科學產能規模和安全高效礦井數量,形成一批技術力量強,資金實力雄厚的現代煤炭企業集團,以帶動產業集群發展,實現產業、產品和組織結構優化升級,走高端、高附加值產品的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