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能減排是企業履行環境責任的體現,不僅離不開企業自身的努力,還要依靠全社會的推動。
近期,國家相關部門公布了近年來中央財政在節能減排方面投入的資金,并擬出臺政策,通過低碳產品認證等辦法,推動企業節能減排。
作為推動企業履責的另一支外部力量,消費者群體希望,市場上的產品能夠清晰地顯示企業減排和碳排放水平,消費者可以通過產品的選擇“倒逼”企業履責。
政策與資金的雙重推動
發改委相關官員日前透露,《中國低碳產品認證管理辦法》即將出臺,這是一個全國統一推行的、自愿性的低碳產品認證制度。
“什么是低碳產品?如果這個認證管理辦法出臺,也就意味著消費者可以有參考的依據,從而在購買商品時用自己的行為推動企業節能減排。”在獲知這一消息后,北京一家消費者維權社會組織的負責人告訴記者。
為了在企業中更好地普及低碳技術,發改委相關官員表示,在出臺認證管理辦法的同時,還將發布相關技術支撐文件,編制低碳技術推廣目錄,實施低碳技術產業化示范項目。開發高性價比太陽能光伏電池技術、太陽能建筑一體化技術、大功率風能發電、天然氣分布式能源、地熱發電、海洋能發電、智能及綠色電網、新能源汽車和儲電技術等關鍵低碳技術。
與政策同行的是資金安排。據了解,近年來,財政部門已陸續出臺30多項財稅制度和辦法,并調整財政支出結構,中央財政累計安排3380多億元資金,加上地方財政配套資金,帶動社會投入上萬億元,共同推動節能減排工作。
在政策和資金“雙管齊下”的局面下,節能減排已不僅僅是企業的社會責任,還包含著龐大的商機。
財政獎勵、稅收優惠、信貸支持等政策措施,大力支持節能服務公司采取合同能源管理方式進行節能改造,截至目前已有3900多家節能服務公司登記注冊,年產值近1300億元。
一些企業積極支持實施鍋爐窯爐改造、電機系統節能、余熱余壓利用等節能改造工程,在第三方機構審核確定節能量后獲得獎勵。
來自財政部門的數字顯示,2007年-2011年間,共有179個大型高載能企業建設能源管理中心獲得13億元的資金支持,實現年節能546萬噸標準煤。
企業節能減排有動力
11月15日,湖北省經信委透露,該省13家企業獲國家工業節能減排專項資金重點扶持,并獲得中央財政資金支持。
湖北省葛洲壩水泥、湖北祥云化工、湖北雙環科技、宜都興發化工、湖北鐘廈水泥、湖北楚星化工6家企業的能源管理中心建設項目和湖北金洋冶金、湖北精華紡織、湖北寶迪、湖北宜化、宜昌宜化太平洋、安琪酵母和鄖西平凡礦業7家企業的清潔生產建設項目獲批國家2012年“工業企業能源管理中心建設示范項目”和“清潔生產示范項目”,共獲得中央財政資金支持達7870萬元,獲批項目數量和資金額度均超過全國總數的1/10。
據了解,近3年來,湖北省有13家企業能源管理中心建設示范項目和12家企業清潔生產示范項目獲得工信部、財政部批準,共獲得中央節能和清潔生產財政專項資金補助1.9億元,引導企業節能減排資金投入20.1億元。這些示范項目建成后,將形成年節能能力68萬噸標準煤,年節約生產成本約6.3億元,節約用水445萬噸,減排廢水60萬噸。
與湖北類似,全國各地均有企業在節能減排方面獲得中央財政資金支持。
近期還有新疆華電喀什二期發電有限責任公司獲得中央財政節能減排專項資金1057萬元。其中,供熱側獲得節能技術改造中央財政獎勵資金1002萬元,發電側獲得節能減排獎勵資金55萬元。
此外,以國家節能產品補貼為例。今年下半年,國務院批準將高效節能的臺式計算機、單元式空調、風機、水泵、壓縮機、變壓器等6類產品納入財政補貼推廣范圍。這一政策有擴大內需的刺激作用,同時也加快了企業在節能減排方面的步伐。
而這次政策是今年內節能補貼的第二次“擴圍”,值得注意的是,這次家電補貼采取的方式是政府直接將補貼的錢打給生產企業。有業內人士認為,這將穩固企業資金鏈,幫助企業加大節能減排的投入。
財政部有關負責人表示,政府直接與中標企業對接,減少了中間環節。如目前能效等級在1級或2級以上、具備一定生產規模的空調和電機企業在20-40家。政府補貼給企業后,企業再按補助后的價格進行銷售,利用企業銷售網絡進行推廣。
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研究員張斌對媒體表示,利用財政補貼,來促進節能減排工作,減少能耗,引導產業升級,應該是一項長期政策。
消費者和NGO將推動企業減排
“你說電動車環保不環保?我認為這個問題要這樣看,使用電力作為動力,當然比燃油要低碳和環保,但電池的回收和處理是否又會增加碳排放?”12月1日,北京市通州區某社區舉辦的環保活動中,志愿者胡曉萊把他的思考告訴記者。
在這場社區環保活動中,大部分居民表示,愿意通過購買低碳、排放少的產品來幫助企業履行社會責任。但作為消費者,他們希望各類商品上有清晰的碳排放數據或節能減排認證的標志。
“只有這樣,消費者才能分辨清楚。”社區居民劉先生說,“不要小看了消費者的環保意識,比如我們在購買電動車時,會問及企業是否有廢舊電池回收系統。”
值得注意的是,劉先生的觀點并非少數。專業研究機構的調研數據表明:消費者已成推動企業履責的重要動力。
市場研究機構益普索曾聯合媒體進行過一次調查,超過8成的消費者表示,如果產品與自己關心的公益活動有關,他們愿意購買。
在《財富》中文版等機構聯合進行的調查中,消費者最關注的6項企業社會責任是:環境保護和節約資源、高質量的產品和服務、關心員工的健康、遵守商業道德、工作場所安全、保護所有股東的權利。
清華·羅德企業社會責任研究室等機構聯合發布的《快速消費品行業企業社會責任指數研究報告》則顯示,快速消費品行業,消費者所關注的位居前三的企業社會責任為:產品質量占76.8%,環境保護占59.9%,誠信經營占47.4%。
在多項調查中,“環境保護和節約資源”均排在前列,這表明,消費者極為看重企業的環境責任。
承擔《中國低碳產品認證管理辦法》初稿起草工作的中國質量認證中心(CQC)低碳與能效部部長田曉飛表示,低碳產品認證可以帶動消費端推動節能減排。國家給“貨真價實”的低碳產品背書,一旦產品被貼上低碳產品的認證標志,消費者將能夠放心選擇購買,從而推動企業努力開發低碳產品,影響和帶動產業升級。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