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合同能源管理概念和運作在我國愈加深入人心,趨向成熟。最新統計顯示:2011年我國節能服務產業產值首次突破1000億元人民幣,達到1250億元,比前年增長49.5%。截至2011年底,全國從事節能服務業務的公司數量近3900家,其中實施過合同能源管理項目的節能服務公司1472家,比2010年增加了88.23%;行業從業人數大幅度增加,從原來的17.5萬人增加到37.8萬人,增加116%。由此可見,合同能源管理的快速發展以及未來的增長潛力。合同能源管理必將作為用能單位實施節能改造的主要方式之一。讓專業的人來做專業的事,能夠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合同能源管理是以減少的能源費用來支付節能項目成本的一種市場化運作的節能機制。節能服務公司與用戶簽訂能源管理合同、約定節能目標,為用戶提供節能診斷、融資、改造等服務,并以節能效益分享方式回收投資和獲得合理利潤,可以顯著降低用能單位節能改造的資金和技術風險。
筆者留意到近期各方在合同能源管理方面的動向,如近日寧波出臺的《寧波市公共機構合同能源管理辦法》,寧波全市3000多家公共機構全面引入合同能源管理,“對癥下藥”,挖掘更多的節能潛力。通過合同能源管理公司對這些公共機構的空調、鍋爐等相關系統進行節能“診斷”后,一次性投入資金進行技術改造,實現的節能效益按合同進行分成。隨著“能源保姆”走進公共機構,今年寧波市將加大對重點用能大戶的技術改造,將在年底完成市級90家公共機構的能耗實時監測系統全覆蓋。
海南省三亞市也有相關舉措。11月7日,三亞市政府在夏日百貨商場舉行節能示范商場揭牌儀式。夏日百貨成為三亞市第一家綠色商場,標志著三亞合同能源管理首個試點項目正式運行。三亞市副市長李柏青表示,節能示范商場的設立,必將對全市能源的節約、環境的保護、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產生推動作用。他講到積極進行節能技術的推廣和應用,充分利用高新技術,最終達到降低能源消耗的目的。
合同能源管理項目是由相關的節能服務公司投資對用能單位實施節能改造,在合同期內二者分享節能收益,合同結束后,用能單位則獨享全部節能收益。用能單位不花一分錢,不僅可實現節能降耗,還可享受由此帶來的收益。這樣的運作方式給用能單位和節能服務業務公司都帶來相應的利益,是一個雙贏的模式,所以不論是政府機構還是精明的企業都開始接受合同能源管理這一方式來進行節能改造。
合同能源管理公司的專業技術和專業人才能夠在節能改造領域做到有的放矢,相當于讓節能管理專家來解決專業節能改造問題。相信越來越多的合同能源管理項目的成功會讓合同能源管理在節能改造中發揮更大優勢。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